青海西宁: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2-04-29    浏览量: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期间,在西宁市文亭巷社区调研时提出了“社区治理的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要把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建得更强,发挥社区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把社区工作做到位做到家”的重大要求。一年来,西宁市委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亭巷社区调研时提出的重大要求作为总纲领总遵循,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决策部署,健全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加大社区基础保障,推动社区建设工作创新开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夯实工作基础,建强基层堡垒

着力建强引领基层治理的“主阵地”

  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推进基层治理,一以贯之坚持党建引领是根本方法。西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建得更强”的重大要求,持续加强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和服务群众水平互促共进。

  凝聚思想共识。西宁市委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首要条件。市委常委会认真落实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重要文件精神的第一议题制度,市委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与党员干部群众一起研究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思路举措。优化调整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机构设置,将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作为党的建设工作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建立基层党建“话、看、评”和“四不两直”督导等工作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各项要求落实落地,推动抓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工作提质增效。

  推动资源下沉。开展城市基层党建“微综合体”创建工作,将党组织链条由社区延伸到小区,采取“具备条件的小区单独建,根据物业服务范围统筹建,临近小区联合建”等方式组建小区党支部556个,楼院党小组196个,覆盖小区1628个,老旧楼院744个,实现了支部建在小区上、党员服务在一线。开展以“党建引领规范物业服务”为主要目标的“红色物业”建设,建立138家物业企业党组织,通过健全物业服务星级评价机制,着力解决好群众反映较多的物业服务问题。如西宁市城西区景辉物业先锋为民党支部组建4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提供24小时上门服务,老旧楼院物业缴费率同比提升20%,业主投诉率同比下降50%。

  织密党建网格。持续开展“一张网格强基础”项目建设,统筹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力量下沉基层,发动志愿服务队伍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将涉及基层治理的“千条线”纳入“一张网格”,构建起“全科型”网格服务管理体系。建立以社区“两委”成员、党员志愿者、离退休党员等为骨干的专兼职网格员队伍,随时随地了解群众需求和困难,初步实现了隐患在网格排查、矛盾在网格化解、服务在网格开展,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市各级党组织迅速行动,8798名居家机关党员干部迅速下沉至1933个社区网格中,共成立1834个党员志愿服务队、设立4376个党员先锋岗、划分5177个党员责任区,严防布控、冲锋在前,做到了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党组织和党员,用高高飘扬的党旗凝聚起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坚持载体创新,优化工作机制

不断激活城市基层党建“神经末梢”

  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西宁市瞄准城市基层治理难点、堵点,坚持站在群众的立场谋划工作,不断创新为民服务载体和机制,在办好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全区域组织共建机制。持续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在街道社区建立多方联动议事协调机制,着力破解城市基层治理中各类组织单打独斗的问题。创新建立由街道党工委牵头,辖区内省市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组织为成员单位的“夏都城市”党建联盟,先后打造了“夏都枢纽”“夏都菜篮”等党建联盟,统筹区域内党的建设、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等工作。如西宁市城东区“夏都枢纽”党建联盟积极开展共驻共建,联勤联动,火车站区域内发案率实现7年连降,发案量由2015年的全年870起下降到2021年的全年9起,打造了基层党建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的优秀范例。“夏都城市”党建联盟被评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

  优化基层治理联动机制。着眼于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智治全面支撑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通过推行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一肩挑”、健全完善居民公约等方式,促进基层组织规范运转。建立了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共同参与的“四方联动”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居民区内重大问题,推动基层党建与居民自治有机衔接,相关经验做法被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内参)刊发。紧盯城中村治理难题,将58个城中村党组织纳入所在乡镇(街道)区域联席会议成员,充分调动辖区各领域党组织优势资源,共同解决村民实际需求和矛盾纠纷,提升了城中村治理水平。

  创新党员干部联系机制。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推行“党员入格 一网兜底”的网格服务机制,按照“就近就便、均衡力量、统一调度”的原则,将在职党员全部纳入社区兼职网格员队伍,开展以居民点单、社区交单、单位下单、干部接单、群众评单为主要内容的“菜单式”服务。实行在职党员进社区积分管理机制,由社区党组织根据在职党员参与工作情况评定考核“等次”,评定结果作为在职党员民主评议、年度考核和所在单位年度考核的参考依据,倒逼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创新社警联动机制,在西宁市城西区试点开展“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工作,安排31名基层民警下沉社区,兼任社区党组织副书记,积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努力将基层治理中各类难点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加强阵地建设,充实服务保障

全力搭建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

  在抓党建、抓治理、做服务的过程中,西宁市委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加强基层服务设施平台建设和服务资源保障力度,着力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广泛动员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基层治理优势。

  扩充服务平台。市委主要领导点题挂帅实施“1+4+N党群服务矩阵”党建项目,通过“党委领导、区域统筹、多方参与、共驻共建”的方式,统筹推进1个市级、4个区级、101个商务楼宇和商圈市场党群服务中心以及129个居民小区党群服务站点,持续完善党群服务中心(站点)整体功能,巩固拓展党组织为民服务的载体和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党员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便民服务。综合区位特点、人群特征、服务半径等因素,整合党建、政务和社会服务等各种资源,突出服务优先的原则,改造升级407个“危旧狭小”综合服务中心,统一阵地服务功能设置,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享受便利服务。

  建强服务力量。着眼于激发社区干部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建立4岗17级社区干部报酬体系,在省内率先启动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管理试点工作,将符合条件的6名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编制,有效激发了社区工作者投身城市基层治理工作的热情。深入推进社区专职网格员队伍建设,明确一个网格应当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的工作要求,将专职网格员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统一管理,提高待遇保障标准。通过招聘考录等多种办法,使社区工作人员平均达到25名左右,同时,成立了西宁市社区干部学院,强化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为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人才保障。

  深化服务机制。设立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由市、区两级财政按照每年每个社区和城中村20万元的标准落实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将社区工作经费提高到一类社区10万元、二类社区8万元,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使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成为了党组织联系群众、凝聚人心的过程。推行为民服务代办制,引导城市社区专兼职网格员为辖区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包括证照办理、公益服务、投诉受理等五大类70余项代办服务。设立社区工作创新基金,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基层治理模式,各县区总结推出的“圆桌听证会”“移动办公桌”“院落议事会”等做法让群众普遍受益,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