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王晓:当好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排头兵

来源:青海日报    日期:2017-12-05    浏览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经过8年接续奋斗,一砖一瓦地修建起了全国文明城市大厦。

  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坚定立场

  牢牢把握创城的政治立场,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创城工作全过程。一是提升政治站位。坚持把“两个绝对”作为思想方针、政治纪律、组织原则和实践标准,使之成为创城工作的最根本要求、最突出主线、最鲜明特色。二是夯实思想根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并制定贯彻措施,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西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是彰显信仰力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让理想信念明灯在各族群众心中闪亮。

  始终践行“为谁辛苦为谁甜”的创建宗旨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创造美好生活、建设幸福西宁。一是践行党的宗旨。牢牢把握“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创城真谛,坚持履职为民的价值立场,把群众当作亲人和依靠,努力以辛苦工作换取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二是增进民生福祉。民生支出占全市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2.5%,实施城镇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35个大中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测评中排名第一。三是锤炼过硬作风。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努力让创建活动“做的比说的好,看到的比听到的好”,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始终坚守“绿色发展当样板”的成长坐标

  抓住“生态优先”与“发展率先”两个关键,全力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一是强化生态定力。在全国率先单独设立市委绿色发展委员会,抓好绿色决策的“最先一公里”。关停并转一批高污染企业,采取城市“留白”、将甘河工业园6540亩工业用地用于建设“园博园”等措施,人居环境改善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增速连续两年多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占全省经济总量达到53.9%,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70%。二是发展现代产业。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努力建设符合西宁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缓解消费需求外溢、输入性物价波动、产业路径依赖等难题,创造和分享更多“绿色福利”。三是提升城市品质。实施“西宁蓝”“高原绿”“河湖清”建设行动,空气质量位居西北省会城市“双第一”,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湟水河“清水入城”等措施成效明显。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建设“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的生态山水城市,城市品位品质品评明显提升。

  始终保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状态

  牢记“好事尽从难处得,成功莫向易处寻”,坚持把“干”作为最管用一招。一是注重保持城市的日常状态。坚持从群众日常生活角度谋划推进创城工作,在推进依法治理、用好行政手段的同时,使用无人机航拍,启用交通行为人脸识别系统,实施机械化清洗清扫,开展“不文明行为随手拍”等活动,狠抓常态监测与随机检查,有效解决突出问题。二是注重强化城市的改革功能。启动实施城乡规划和城管体制改革,推行“街巷长制”,在全国率先实施社会治安分级评价机制改革、市县乡村四级紧密型一体化医联体改革,全国省会城市中行政审批事项最少。三是注重塑造城市的精神风貌。大力弘扬青海精神、西宁精神,持续加强思想、道德、文化等建设,强化移风易俗、法治精神、人文素养,“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深入人心,向上向善、互助友爱蔚然成风。

  始终强化“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工作合力

  统筹资源,对接程序,联结条块,形成整体合力。一是干群联动。坚持干部带头,坚持群众路线,克服“干部干、群众看”等现象,打赢了共创共建的人民战争。二是省市联动。改革完善创城工作体制机制,建立权责一致、激励相容、紧密衔接的工作链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组织动员辖区内各类单位共驻共建、共融共进、共享共联,形成省市同创、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三是载体联动。同步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市创建工作,创造各族群众都能进得来、融得住、留得下、过得好的社会条件,实现了创城与创建工作的目标相容、手段联动、家园共建、机制融合。

  我们将珍惜荣誉,砥砺奋进,持续巩固提升创城工作成果,将市创城办升格并作为单设机构,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10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美丽乡村,同步提升城乡文明,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奋力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加快建设幸福西宁,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