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西宁:争做民族团结进步排头兵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17-12-27    浏览量:


城西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永久性示范点--绿道民族团结宣传阵地。

大通县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荣誉。

对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或许西宁市各族人民群众根本就不需要用“高大上”的语言来评说,在他们的心中,不论怎么创怎么建,就是希望各族人民群众都能像一家人一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就是希望大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日子越过越好。正是有了这种朴实的认知和内心的自觉,正是有了西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全市各族人民群众对创建工作心向往之,起而行之。

  以“省会城市”为支点,发挥区位优势做民族团结进步排头兵;以“民族占比高”为特色,从优势上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惠及民生”为落脚点,使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幸福西宁实至名归……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只有建立在实在利益、切身感受和共同未来之上,认同才真诚、持久,才有打破阻隔、穿越风雨的力量。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家民委的关心指导,以及省委统战部、省创建办、省民宗委帮助指导下,西宁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重大要求,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作为践行“两个绝对”的重大现实检验,作为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的重要载体,将创建工作融入创城、融入幸福西宁建设,全市上下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意识,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按照“两年强基础、四年见成效、六年创先进”的工作目标,始终将创建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和长远性任务来抓,高起点谋划、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夯实了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建成全面小康的思想基础、工作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和民生基础,创建工作的综合效应日益凸显,呈现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做到了创建工作亮点纷呈、特色明显,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的篇章。

  以“省会城市”为支点

  ——发挥区位优势做民族团结进步排头兵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西宁市牢固树立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的“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认真贯彻省委“稳定上做支撑”的要求,自觉对标“四个意识”、对表“两个绝对”,坚定政治立场,提升政治能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不断增强抓好创建工作的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当好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的排头兵。按照市委书记王晓指出的:“西宁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争做民族团结进步排头兵”的要求,始终把创建工作摆在全市工作大局的重要位置,全面持续推进创建工作。

  【团结画面】在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一位来自大通县的回族群众,身患尿毒症,一直在医院肾病内科进行透析,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承担治疗费用,一度中断了透析治疗。

  医院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为这位患者争取大病救助,患者所在的肾病内科也奉献爱心,为这位患者进行了捐款,肾病内科的主任还为这位患者垫付了5000元的住院费用,医院“爱心”基金也拿出了一部分钱,解决这名困难患者的吃饭问题,让这名回族群众能够安心地住院治疗。

  【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西宁市注重“质”“量”并举,在不同领域挖掘特色亮点,相继打造了兴海路街道办事处、市第二人民医院等118个市级示范单位和321个县区级示范点。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日月山景区和湟源县小高陵精神教育展览馆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先后编排大型秦腔现代戏《邓训》《田青春》,歌舞话剧《草原之子》以及大型歌舞剧《古道传奇》等,赴各单位各行业巡演,取得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以“民族占比高”为特色

  ——从优势上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西宁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省会城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26%。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所有特点,西宁市始终坚持尊重民族差异而不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而不强化特性,持续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相亲相敬相爱,引导各族群众在生活中互帮互助互让,在文化上互学互鉴互赏,在发展中互促并进共融,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团结画面】来到小桥社区,整洁温暖的办事大厅,工作人员正井井有条地为老人们办理各项事务,“您好、不客气、请稍等”等文明用语从窗口飘出,工作人员热情洋溢的笑脸为前来办事的社区居民带来了另一种温暖和祥和。由于该小区少数民族群众占多数,在很多社区工作中,社区就让少数民族群众来做少数民族的工作,没想到效果却是非常好。

  现在的小桥社区,因为有了“老年之家”,来这里生活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做饭人手紧缺成了公认的一大难题。而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发现,每到中午时分,辖区的几名回族阿娘就会主动来这里帮忙,择菜、炒菜、包饺子,干得非常起劲,没有任何酬劳,没有任何怨言,她们一直这样做着最普通的事情,就是为了让老人们在第一时间吃上热乎乎的午饭。“到了我们的社区,就不分彼此,各民族居民生活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互相帮忙,相互体贴,相处得亲如一家人。”社区群众说。

  【发挥社区主阵地作用】近年来,西宁市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通过在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建立社区民族工作站、社区“民族之家”、“民族事务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设立少数民族服务窗口,开通服务“爱心热线”等,帮助解决各族群众的实际困难。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使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谐邻居,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使各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和享有城市生活。

  以“惠及民生”为落脚点

  ——使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幸福西宁实至名归

  西宁市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按照省委“建设美丽西宁,服务全省人民”的要求和市委“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目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创建工作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创建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团结画面】11月初的一天早上,一辆大巴车缓缓驶来,大通县塔尔镇韭菜沟村卫生室门前挤满了老人,等待健康扶贫体检车的到来。车子一停,医务人员迅速下车,向老人们介绍今天体检的项目及流程。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老人们按体检车规范化的功能分区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抽血、拍片、心电图、B超、眼底检查……

  从体检车上下来的67岁回族大妈朱索非牙感慨地说:“医生看了我的检查结果,说没啥问题,这下我也放心了。我们这里偏僻,交通不方便,生病了就要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带我们到县城医院检查治疗,只要去检查还得准备好饭钱呢,如果年轻人出去打工了,就只能扛着了。现在体检车来了,就在村卫生室门口,啥检查都能做,还免费,我们几位老大妈你扶着我,我搀着你,聊着天就到村卫生室了,来了才一会儿,检查就结束了,再也不用到县城医院挂号、排队,真的是方便多了,不光省了路费饭钱还省了检查费,好啊。”

  【政策倾斜经济支持】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西宁市加大了对民生项目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财政涉及民生支出的比例,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教育、文化、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力度,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群众较为集中地区加大投资,在政策上适当倾斜,在经济发展上大力支持,切实提高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在全国率先组建市县乡村四级医联体,从根子上解决了“分级诊疗、双向转诊”问题,群众医疗费用大幅下降。构筑了城乡居民常规报销、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道保障线”,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有效缓解各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