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湟中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筑牢“共同体意识”增强发展凝聚力
来源:中共西宁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日期:2021-10-28 浏览量: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湟中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发展主线,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机结合,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践行党史学习教育的亲民爱民为民理念,有效增强高质量发展凝聚力。
丰富活动架起“团结桥梁”。在全区开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暨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月”和“创建月”活动,以“十进”创建活动为重要抓手,确保党史学习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相融共进。依托公众广场、交通要道、宣传橱窗等,以知识竞赛、文艺演出、曲艺演唱、活佛和阿訇讲宪法等形式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材料20余万份,不断提高全区各族群众创建知晓率,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和“五个维护”成为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意愿和行动自觉。组建“河湟曲艺宣讲团”“文艺宣讲小分队”,通过编写青海花儿、越弦、贤孝等地方曲艺唱词,开展文艺演出活动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党史宣讲,编印《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西宁市湟中区党史学习教育曲艺作品汇编》1万余册。通过在上山庄花海举办民族团结主题灯展活动,挖掘再现“却西德哇”古老游戏等途径,以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有效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等深入融合发展;在学校开展会画一幅民族题材画、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跳一支民族舞蹈、会讲一个民族故事“四个一”活动,编发《七彩同心结》《校园遍开民族花》等创建读本,把创建内容列入教学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进一步唱响爱党爱国主旋律。
红色基地解析“基因密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蕴含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将革命旧居、红色文物馆、民俗博物馆等“红色”文化场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课堂”,打造解放军剿匪指挥部(慕容古寨)、寇从善故居等6处特色鲜明的“四史”教育阵地,重点推出解放军剿匪指挥部(慕容古寨)——西宁市石金阁红色文化陈列民俗博物馆——孙家民俗博物馆——苏尔吉村党员教育基地;河湟文化博物馆——寇从善故居——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2条重温党史红色旅游学习体验线路,展现各民族讲团结、聚民心、感党恩的时代风貌,彰显各族群众爱国爱家、守望相助的民族大爱,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利用七一、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日,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到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干群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心间。
民族文化打造“发展引擎”。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把发展乡村经济、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切实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区的强大合力。在上五庄镇友爱、共和镇苏尔吉、土门关乡贾尔藏等村分别实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18个,助力民族村发展。着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区,全面启动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建设,初步形成以陈家滩特色文化产业区内佛光工艺雕塑、缘汇木雕、华坊云锦缂丝和阳坡村铜银器加工基地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加工制造业;以鲁沙尔大景区内香巴林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八瓣莲花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服务业;以上新庄文化旅游中小企业创业区内转型后的贵强物流园为基础的申通、圆通、中通等现代物流服务业;依托新华联国际旅游城、宗喀驿商业步行街等地标性消费集聚区,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打造一批特色消费街区、“网红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