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湟中区:人才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1-11-26 浏览量:
近年来,湟中区立足区情实际,通过拓宽引才渠道、吸引能人返乡、培育本土人才等方式,凝聚人才动力,激发人才活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
拓宽引才渠道,蓄积人才资源。依托省市重点人才项目加大引才汇智力度,先后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3名,在生态养殖、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平台,积极拓展本土人才向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等领域延伸,先后选派40名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赴栖霞区跟班锻炼,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要求选派160名乡村振兴第一书记、321名驻村工作队员到农村基层一线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精准指导和优质服务。邀请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致富能手等20余位名人贤士,召开优秀人士助力“乡村振兴”恳谈会,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积极吸纳选调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基层青年专项志愿者”、“三支一扶”等228名大学生服务乡镇、农村,为乡村发展汇聚年轻力量,有效缓解重点领域人才紧缺等问题。创新乡村振兴村庄治理新模式,以共和镇葱湾村为试点,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通过轮值上岗、带资进村等方式担任“轮值村长”,取得积极成效。截至目前,10任轮值村长共落实项目3项,办实事20余件,落实帮扶物资折合120万元。
吸引能人返乡,激发人才活力。以乡村乡情乡愁为纽带,以在外务工经商人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为重点,通过强化政治引领、落实支持政策、优化服务保障等方式,积极引导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将返乡创业优秀人才纳入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范围,推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同时将政治素质高、专业技术和带富能力强的返乡创业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为村“两委”换届储备后备骨干力量。探索建立“三乡工程”网络中介服务平台,及时为回乡人员创业创新提供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市场行情、项目申报指南等信息服务,帮助解决技术人才和市场销路等方面的问题。支持在外务工经商人员、退伍军人和生源地高校毕业生等本土人才创办领办家庭农场林场、农牧民合作社、农牧民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并给予创业首次补贴和创业一次性奖励。鼓励各类优质资源参与返乡人员培训,针对返乡人员不同创业阶段和需求,累计完成3575人次返乡人员高素质农民培育、劳动力创业等培训工作,助力提升返乡人员创新创业能力水平。有效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积极招录41名湟中户籍优秀大学生服务8个经济组织、29个行政村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充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人才队伍,促进乡村有效治理。
强化帮扶指导,释放人才动能。积极开展专家服务队“乡村振兴服务行”活动,做好27名优秀专家人才与联系点的对接和服务点协调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专家人才引导带动作用。依托“湟中区农业科技专家服务站”建设,联系对接设施蔬菜种植、畜牧健康养殖等16个专业领域10名签约专家“线上+线下”开展科技服务、示范推广、技术服务等活动,帮助企业、农户在生产一线建立集科技创新、技术指导、产业培训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科技科普服务平台,目前已培训农业技术人员700余人次。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湟中农业科技领域相关需求,积极对接联系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实践服务,不断提高“三区”人才选派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今年以来,共有102名“三区”科技人才及科技特派员深入辖区农村、企业、示范基地等开展科技服务。同时,依托省、市、区签约农牧业专家,构建“专家—科技特派员—农户”三位一体的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引导科技特派员利用多种服务通道,将农业技术、市场动态等及时准确地推送到农户手中,进一步优化服务“三农”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