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 不破楼兰终不还
——西宁市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工作纪实
来源: 日期:2016-08-29 浏览量:
八月的夏都,大地泼绿,风光迤逦。周末驱车在的乡村小道上行驶,处处都是繁花点缀大地,硕果挂满枝头,人们要么合家团聚享受天伦,要么朋友欢聚共话友谊。而有这样一群人告别亲朋,常驻村里,正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有的在组织党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的在帮助群众联系农产品销路,有的在带领群众修路建桥,有的在带头恢复生产生活,他们就是西宁市派驻到371个贫困村、后进村、维稳重点村的1022名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干部。
从2015年9月全省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号角以来,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西宁市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干部按照中央及省市委要求,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气魄,拼在基层一线,拼在田间地头,争当群众的“主心骨”、发展的“领头羊”、稳定的“压舱石”,不负党的重托,不负群众期盼,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赢得了群众的点赞。
真招治贫 为群众增收找一条好路子
对于以前去过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的人来说,再次走进卡阳村都要惊叹它在不到一年时间中的华丽转变。以前卡阳村房屋矮小、村道狭窄、垃圾遍地、交通闭塞,村民以种田为生,甚至因为收入太低,村里的适婚青年都成了光棍汉。而现在的卡阳村,土墙换砖墙,小道变大路,山上鲜花遍野,村里干净整洁,乡村旅游搞的如火如荼,群众收入普遍增加。这些转变都是由第一书记鲍武章和市委组织部派出的工作队带来的,他们以建设“乡趣卡阳·高山牧场”乡村景区旅游为主线,辐射带动种养殖、农家乐、景区务工等产业发展,为当地群众找了一条增收的好路子。
治贫是我市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的第一要务。全市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结合本村实际,运用产业发展、易地搬迁、资产收益、交通、水利等扶贫的政策,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为本村规划重点扶贫的项目和实现路径,在本地培植了一批适合本土、符合规划、收效良好的特色产业,增强了脱贫致富的持续性。湟源县申中乡庙沟脑村第一书记魏海平带领党员群众实施了的444亩高标准造林、3亩羊肚菌种植和林木种苗繁育项目等6类14个项目,林木繁育产业以初具规模。大通县新庄镇台其庄村第一书记何涛多次联系派驻单位青海大学,为农户免费提供花卉种苗4万株及农药、化肥、支撑网等配套物资,并联系了花卉销售渠道,为群众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湟中县土门关乡上山庄村第一书记种延宁主动接洽,引入民营企业金鹿农业旅游公司参与扶贫工作,投入资金500万元实施乡村旅游项目,带动了15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湟中县上新庄镇黑城村第一书记尤宜刚与农村信用社协调,将村里互助资金作为风险防控担保金,注入支农信贷担保体系,由乡镇信用社按担保资金的5倍给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利息由县扶贫办实施贴息,帮助贫困群众培育致富产业。“既然是第一书记,我们就要有第一的责任、第一的行动、第一的本领和第一的担当。驻村以来,我们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看到了贫困群众的艰苦,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帮他们一把,送他们一程,让他们尽快摆脱贫穷,不仅是政治责任,也理应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使命担当”这是全市第一书记的共同心声。
真心治弱 为基层组织建一个好班子
“驻村以来,我把加强党建工作当作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来抓。刚到村上我就帮助梳理规范村“两委”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三会一课’、例会、定期学习、定期通报等制度,促进村‘两委’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听到大通县青林乡全家湾村第一书记张苡在全市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干部工作交流座谈会上的发言,台下不少第一书记点头认同。
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首要任务是脱贫,关键任务是治弱,而治弱的核心就是培养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组织班子和一支为民服务的党员队伍。因此,我市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始终把建好基层党组织当作强基础、利长远的大事来抓,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尤其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干部严格按照市委“十条措施”要求,认真指导党员建立“三张清单”,开展集中学习和专题讨论,开展“两重温一续写”活动,强化党章意识、党员意识,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湟中县共和镇东台村第一书记范增凯在指导制定党员“三张清单”的过程中,注重将帮扶贫困户作为党员一项重要职责,督促他们认真帮扶困难群众。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工作队利用“卡阳党员先锋”手机微信群,开展了“入党为什么、为党做什么、为党留什么”专题讨论,实现了“送学上门”,确保常年流动的外出务工党员“不掉队”“不漏学”。湟源县和平乡马家湾村工作队每月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集体学习现代农业技术,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不断形成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格局。大通县长宁镇东村第一书记杨源鸿针对村里账务混乱、“两委”班子作用发挥不明显、群众班子意见较大的问题,打了一套“查账务、出公示、谈心事、建制度、重管理”的组合拳,引导“两委”班子和党员在环境整治、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真情治乱 为安居乐业建一个好村子
2015年9月,城北区二十里铺镇孙家寨村工作队刚到村里,就发现村民吃水难、行路难,加之因与邻村花园台村边界不清,两村村民的矛盾激烈,群众对“两委”班子的工作不满意,村子稳定存在隐患。针对这些问题,在工作队的多次协调下,圆满解决了与花园台村的边界纠纷,并实施了新修道路、维修自来水管道、主水渠,解决了群众饮水灌溉难和交通不便问题。村民的怨气消了,村子又恢复到了和谐稳定的状态。
实践证明在脱贫的过程中如果解决不好村子的脏乱差,解决不好农村存在的突出社会问题,同样难以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因此,我市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始终把治贫、治弱、治乱三者有机的统筹起来,坚持问题导向,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力量解决掉,为群众的安居乐业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扶贫先扶志,治乱先治愚。湟中县拦隆口镇下红村的第一书记张宇到村后,发现农闲时间群众无事可做,赌博酗酒现象时有发生。为此,他及时完善村规民约,要求所有党员亮身份、佩戴党徽,村干部、贫困户、五保户不得参与赌博酗酒。同时,加强与镇党委沟通协调,组织人员查处村里赌博酗酒行为,及时刹住了村里的歪风邪气。大通县黄家寨镇大哈门村工作队针对村“两委”班子工作不力,群众意见大的问题,对部分班子成员按照相关程序进行了重新调整,并争取到“美丽乡村”项目,实施了修建休闲广场,村庄绿化、水渠治理、拓宽道路等工程,换来了群众的信任。“我作为一名回族同胞,在汉族村驻村工作中,尽管生活中有诸多不便,确实很辛苦,很累,但我依然感到很充实、很幸福。村里民风淳朴祥和,丝毫感觉不到民族隔阂。每当我想起口渴时为我端来的一碗白开水,想起中午喊我去家里吃饭的大哥大嫂,想起为村民办了一件小事,他们感激的目光时,我觉得我得到了最大的快乐。”第一书记曹立群动情地说。这只是我市第一书记用真心服务群众,用真情投入工作的缩影。8·18西宁市湟源县突降暴雨,洪灾发生后,湟源县各村第一书记率先冲锋在前,及时深入抗洪抢险第一线,出现在任务最重的地方、出现在发生险情的地方,他们团结和带领村党组织书记和广大党员,在冰冷的洪水里看坝体、搬家具、撤群众、通道路、安民心,积极组织开展自救。冒着大雨坐着村民的摩托车深入险情险段的申中乡前沟村第一书记白前是这样;第一时间组织村中党员清排淤泥的巴燕乡下胡丹村第一书记刘文慧是这样;洪水来临,趟着泥水带领党员们赶到群众家中紧急撤离的城关镇董家庄村第一书记谈正风也是这样……
驻村工作一年,西宁市广大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干部在农村广阔的田野上,用脚步丈量民意,用心灵倾听民情,用汗水浇灌民生,在加快实现整体脱贫、建设“幸福西宁”的实践中谱写出了绚丽动人的时代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