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民生福祉“多点开花”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1-07-29    浏览量:

  西宁市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落实各项民生政策,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推动一件件民生实事项目“开花结果”,真正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开通

  将方便参保群众看病就医作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列入“跨省通办”工作部署范围。今年5月份,市医疗保障局开通试行参保职工门诊费用跨省异地就医门诊结算,截至目前,西宁参保职工在重庆、上海、北京等地已成功刷卡结算425人次普通门诊费用。

  西宁参保职工,已经办理异地就医备案的,同步开通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未办理备案的,只要开通医保电子凭证,在省外看病就医结算普通门诊费用时,可直接用手机扫码结算,无需办理备案。门诊费用通过个人账户支付,个人账户余额不足时,现金补齐即可。下一步,还将持续发力,积极探索将高血压、糖尿病等特殊病慢性病纳入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范围,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用心用情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

西宁务工人员将纳入“新南京人”综合服务体系范畴

  为深入加强东西部劳务合作,推动人力资源输出地劳动力有组织跨地区流动,拓宽就业需求信息发布渠道,市就业局与南京市劳动就业部门签订《劳务合作战略协议书》,通过共同建设一批劳务品牌、增设一批劳务合作基地等举措,开创东西部劳务协作新局面。

  《劳务合作战略协议书》明确,南京市劳动就业部门将针对西宁劳动力资源特点和就业需求采集并提供岗位信息,组织用人单位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与西宁开展劳务交流对接活动。两地人社部门将共同认定一批劳务合作基地和专业人力资源机构,南京市劳动就业部门安排专门机构在西宁建立劳动力培训供应基地,加大定向输出就业力度,加强两地人力资源机构合作,鼓励有资质的专业人力资源机构积极参与劳务合作,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工作格局。同时,两地东西部劳务协作对口地区还增设江宁区,由江宁区承接湟中区、大通县、湟源县三地务工人员前往江苏就业的安置调剂,江宁区劳动就业部门分别在我市一区两县建立劳务合作基地,并将前往江宁区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纳入“新南京人”综合服务体系,落实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社保经办、法律援助、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等政策,切实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对脱贫家庭大学生实施全程资助

  有序开展脱贫家庭(原建档立卡户)大学生就学资助工作,将对脱贫家庭(原建档立卡户)学生、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实施学费、生活费全程资助。考入普通高等院校接受全日制本科、专科或高等职业教育的应届毕业生可提出申请。资助标准为:本科阶段每年每人资助6000元,专科及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每年每人资助5000元;2020年之前已申请资助学生,按照第一批本科每年每人资助7000元、第二批本科每年每人资助6000元、专科及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每年每人资助5000元的标准执行;生活费标准按当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资助(2021年资助每人每月643元)。

  脱贫家庭学生及正在渐退期内但未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按“雨露计划”项目予以资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脱贫家庭学生且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内的学生,按贫困大学生资助项目予以资助……市教育局将与受助学生所在院校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对受助学生在校期间表现情况的监督管理。

打造“12345”社会救助模式

  西宁市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出台了《西宁市开展“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将打造“12345”社会救助模式。

  健全“一个体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1+8+X”综合救助格局;延展救助服务“两种方式”,一是物质,二是服务。其中物质主要指在疫情、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其他特殊阶段,通过实物救助等方式,适时为困难群众发放口罩、手套、消毒液等防疫物品和米面油等基本生活物质,保障基本生活。服务主要是对社会救助对象开展的照料护理、康复训练、送医陪护、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服务。试点过程中提倡各县区结合各自实际开展一区一特色的服务;夯实“三项基础”,一是提升救助智慧化水平、二是加强社会救助服务窗口建设、三是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开展“四项工程”,创新多元救助服务,一是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工程、二是重度残疾人托养工程、三是困境儿童帮扶工程、四是困难群众探访工程;聚焦“五个精准”,一是信息精准核对、二是需求精准对接、三是对象精准认定、四是服务精准实施、五是流程精准监督。

  围绕夯实社会救助“三项基础”,将依托社会救助民生服务热线,加大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力度,在全市7个县区建立社会救助服务办公室、76个乡镇(街道)社会救助服务中心、1093个村(社区)工作站,搭建4级社会救助服务网,方便困难群众咨询和求助,向全市1093个村(社区)派驻1名社会救助协理员,以打造“慧心、暖心、善心、恒心”的“四心”社会救助队伍,配强基层工作力量,打通了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基层救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