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有个“专家服务队”——西宁市专家服务队开展“乡村振兴服务行”活动纪实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1-07-30 浏览量: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西宁市注重发挥优质党员教育资源和专家人才智力引导带动作用,凝心聚力、精准施策,选派由农牧、林业、卫生、司法、文化等领域61名专家人才组成的“专家服务队”,下沉湟中区、大通县、湟源县共115个联点村,聚焦产业发展和社会服务实际需求,开展“乡村振兴服务行活动”“点对点”送技术、送服务,持续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赢得了群众的点赞和肯定,奏响了乡村振兴幸福新旋律。
理论服务走基层,政策宣讲“润民心”
“要加强农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做大做强有机特色产业……”在湟中区李家山镇金跃村种羊场里,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推广研究员陈永忠在向村民宣讲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他鼓励村民要继续努力学习技术,努力发家致富,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年初,为使中央1号文件精神讲解更加生动有效,部分队员结合工作实际邀请当地富民政策受益者现身说法,使宣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大通县景阳镇后山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艺师穆融专门邀请小寺村党支部书记陈智德,讲述了小寺村如何在党的好政策下,发展村集体经济走上致富路的经历。在场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党的富民政策就在身边,从而加深了对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理解认识。西宁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副主任白美亮介绍,队员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主动走到群众当中,足迹遍及全市110多个乡镇村社,他们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党的声音、普及党的好政策,让鲜活的创新理论在党员群众中走深走实。
倾注一腔情浇筑初心梦想,捧出一颗心播撒真理火种。活动开展以来,队员们把党的创新理论、百年党史和惠民政策送进乡镇村社、生产车间、田间地头,似一缕缕春风,既温暖了人心又解决了实际困难,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农牧技术连民情,产业帮扶“惠民心”
“黄瓜在栽培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苗期的管理,苗期管理好了,它到后期抗病性就比较强……”在湟中区田家寨镇坪台村的温室里,西宁市蔬菜技术服务中心研究员苗增建,正在给村民讲解黄瓜种植技术。苗增建每月都会到这里帮村民查看蔬菜长势,指导农户选种育苗、种植技术、病虫防控等,引导农户科学种植。
“在市里专家指导下,我们村的鸡半天圈养、半天放养,草料与精饲料搭配喂养,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大通县桦林乡阿家沟党支部书记兰存录向前来取经的周边村村干部介绍。生态养鸡场里,村民们拌饲料、收鸡蛋,忙得不亦乐乎。一旁,西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级兽医师褚荣鹏正在教村民如何用手机直播这一劳动场景,指导群众运用“互联网+”模式,借助电商平台与物流配送网络,将特色农产品打入城市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祁小军说:“需要什么样的种植技术,农民心里最清楚,让村民‘点单’,让服务更接地气,真正做到‘零距离服务’解决好农民实际问题,让帮扶既有实效更有温度。”
帮扶工作中,西宁市专家服务队的队员们既注重一人一户的帮扶,更带动一村一寨的富裕。帮助村民运用“互联网+合作社+村民”模式,形成集网上接单、合作社供货、企业精深加工、村民分红获利为一体的供应链销售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今年以来,服务队累计捐赠粮食蔬菜种子4个种类16个品种600余袋,化肥、农药40余吨,农膜200余卷,投入帮扶资金及等相关物资折合人民币共计5.6万元。
法律宣讲明事理,答疑解惑“稳民心”
“邻居张某与王某共同出工修筑新院墙后,双方却因之前商量好的经济补偿的数额发生纠纷……”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哈城村会议室里,在青海君剑律师事务所支部书记沙启春的带领下,法律援助案例、警示教育、你问我答等环节一一展开,为群众带来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为群众答疑解惑,解决身边法律难题。
在湟中区土门关乡后沟村文化广场上,青海竞帆律师事务所支部书记杜矛和村民围坐在一起,对当前农村彩礼款现象愈演愈烈进行了剖析,通过因婚致贫、因婚返贫实际案例的展示引导广大农民摒弃彩礼陋习,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婚嫁观念。活动中,杜矛书记还和村民建立法律服务微信群,为村民提供咨询电话,积极指导村民使用微信咨询和12348法律咨询热线获取免费法律服务。青海立詹律师事务所党支部组织党员代表到大通县朔北藏族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了普法宣传志愿服务活动。活动现场,党员邢晓玲为群众发放了宪法读本、青少年趣味学宪法读本和宣传彩页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向群众讲解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律援助、防电信诈骗等相关法律知识,引导群众增强法律意识,学会依法维权。
活动开展以来,服务队的司法行政干部、律师、法律援助人员,深入乡镇农村增设法律咨询援助点35个、发放法律书籍和宣传资料1600余册、悬挂横幅及法制展板200余条(块),努力打通基层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医疗服务送健康,消缓病痛“暖民心”
“张大爷,您的病情没大碍,我给您配好了药,一日三次,一定记得在饭后半小时吃。”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张珺反复叮嘱村民张大爷。在湟源县大华镇孤寡老人张阿太床前,张珺正在给老人义诊。张阿太患有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生活自理困难,张珺为老人进行了针灸和正骨推拿后,又给他配好了药品。看着满头大汗的张珺,张大爷心里过意不去,捧着一包未开封的糕点说:“这是丫头昨天从县城买来的,还没舍得吃,你快吃点吧!”
“极少数人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恶心、头痛、肌肉酸痛等,大多可自行恢复……”在湟中区海子沟乡景家庄巡诊现场,市疾控中心副主治医师蔡成喜正在向群众解释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可靠性、必要性,让居民进一步了解新冠疫苗接种知识,消除疑虑,提高群众主动接种意愿。大通县极乐乡卫生院里,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医师祁永梅围绕疫情防控、季节预防、缓解病痛等方面,为群众一一解答,通过她的各类“小妙招”
文艺联谊架心桥,氛围浓厚“聚民心”
在大通县桥头镇文化礼堂里,西宁艺术剧院演员王政权,正在和全镇花儿歌手分享自己对“花儿”的理解和认识,王政权是有着30多年的戏曲经验的老戏骨了,对“花儿”有着特殊的感情:“大通县是‘花儿’之乡,每逢春夏季,田野里、山坡上‘花儿’声不绝于耳,成为北川河畔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张海霞表示,送文化服务不能“一厢情愿”,而要“两情相悦”,真正为当地带去更精准、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文化的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西宁文化馆馆员高欣是一名舞蹈老师,今年他被聘任为专家服务队的成员。“在农村,很多人认为广场舞就是脖子扭扭、屁股扭扭……”高欣发现西堡镇有不少藏族村,她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并结合自身多年经验,把藏族舞蹈的元素融入到现代广场舞中,受到群众欢迎。“送文艺下乡活动,不仅仅是我们服务基层,也是向基层群众学习的一次机会。”高欣如是说。在文化服务活动中,每到一地,队员们都要深入群众和村民家中,主动学习当地的民族舞蹈,民族语言和民俗文化。
服务队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民族群体和行业环境等因素,开展群众文艺的宣传、推广、普及工作,组织开展节目创演和群众联欢活动,培养了一批本土文艺人才。此外,他们还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云上分享,积极宣传本地美食、美景以及本地名人趣事,宣扬正能量。
群众最需要什么、群众最盼望什么,服务队就做什么。党建引领、农技支持、医疗巡诊、法律和文化咨询服务……一波波贴心的帮扶、一件件暖心的小事、一次次知心的交谈,没有浩大声势,却润心无声,牵起了情感线,架起了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