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这四个区未来如何发展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1-08-22    浏览量:

  8月10日,西宁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瑞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和推动城东区建设美丽繁荣东大门、城中区建设中央活力区、城西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幸福西区、城北区建设生态宜居品质城北。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区域支撑,区域强,则城市强。所以,西宁东中西北四个区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未来五年,四个区到底如何发展?这成为246万西宁人的期许。日前,晚报笔者专访了四个区的区委书记,听听他们怎么说。

  美丽繁荣东大门

  “未来五年,城东区将坚持‘双驱三融’总体思路,打造绿色生态活力区、产城融合先行区、文旅协同集聚区、营商环境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样板区,牢牢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机遇,以感恩奋进、拼搏赶超的姿态,建设美丽繁荣东大门,奋力谱写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东区新篇章。”城东区委书记周永善说。

  城东区作为西宁的东大门,是西宁人口聚集最多的老城区。周永善介绍,未来五年,城东区发展将重点围绕六个方面:坚持生态优先,加快推动绿色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经济提质增效;改善城区面貌,不断提升城区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幸福指数;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激发发展活力;树牢底线思维,着力提升治理效能。

  其中,湟水河流域水生态修复治理和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昆仑路东延、建国路南延、宁互一级扩能改造,地下综合管廊铺设,海绵城市建设,健全“1+9+N”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大力推行“一站式”信访调节机制,推进“三乡”工程,深度融入兰西城市群、西宁——海东现代化都市圈、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建设等项目,将成为未来五年西宁市城东区新发展着力点。

  中央活力区

  “未来五年,城中区将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感恩奋进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市委为中区规划的‘中央活力区’远景目标定位,按照‘一中芯、两高地、两集聚、六建设’总体定位,打造北部城区文旅商体融合发展示范区、中部南川中央活力商务区、南部新城城乡融合协同发展示范区。”城中区委书记冉清说。

  西门和大十字,算是全西宁最繁华的地方,她们见证了西宁城市的变迁。然而,最近几年,随着西宁市不断发展,西宁城市发展向西向东也向南,西区一片火热,东区和城南也一路崛起。放眼如今的海湖新区和城南片区,高楼耸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齐备,城市规划也越来越成熟。在此之下,城中区该如何发展?

  对此,冉清表示,我们将紧盯建设“中央活力区”目标定位,以产业兴城推动“中央活力区”建设;以文化润城推动中央活力区建设。挖掘中区文化古迹、文脉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民生惠城推动中央活力区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深入推进健康中区建设,强化物业服务专项治理,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身边事。

  “两富”幸福西区

  “未来五年,城西区将紧紧围绕‘做优品质、做强品牌、做高品位’要求,跳出西区看西区、立足西宁看西区、站在全省全国看西区,争创更多全市前列、全省领先,打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区经验,以挺立潮头的担当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谱写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城西篇章。”城西区委书记张俊录说。

  作为西宁市最大的经济增长点,未来西区的发展备受关注。张俊录说,我们将进一步明确在“现代大西宁”中实力城区和活力城区的位置,在“美丽大西宁”中形象代表、颜值担当,最宜居城区、花园城区的位置,在“幸福大西宁”中幸福指数最高城区的位置,持续在动能转换中提质增量,在创新驱动中换档升级,在生态建设中树立典范,在优化环境中提升形象,在党建引领中担当作为,争创更多全市前列、全省领先,打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区经验。

  未来五年,城西区将奋力谱写“四大篇章”。突出产业升级,着力推动内涵式发展,倾力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全力培育新经济新业态,谱写高质量发展现代篇章;突出生态优先,加快建设花园城区,加强污染防治管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突出改革创新,谱写高质量发展绿色篇章;突出民生福祉,坚持就业优先,兜牢民生底线,擦亮教育品牌,建设健康西区,推进乡村振兴,谱写高质量发展幸福篇章;突出基层治理,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谱写高质量发展和谐篇章。

  生态宜居品质城北

  “未来五年,城北区将把‘五大发展’理念作为谋划发展的基本遵循,以‘生态宜居品质城北’为奋斗目标,以‘一核两廊四区’为抓手,‘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实现大进步。”城北区委书记贾栋说。

  贾栋表示,将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坚决扛起生态安全政治责任,推进山地造林绿化,加强湟水河、北川河水系及沿线综合治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深入开展全城清洗、空间立面净化及城区绿化美化行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品质北区;依托高新区、大学城、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等创新创业资源,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探索政校企三级联动产学研合作议事机制,推动“千人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实施,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创新创业高地;把握“四地两体系”建设等重大机遇,坚持以产定城、以业兴城、以文润城,做好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文旅融合,不断推动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构建功能互补、运转高效的产业体系,提升城市发展能级;落实各项稳就业政策,抓好义务教育“双减”工作,加大困难弱势群体帮扶力度,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