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引领探索建立社区治理新路径
来源:中共西宁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日期:2021-10-27 浏览量:
西宁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关键,以增强社区“四治”和服务功能为重点,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形成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努力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夯实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石。
建强支部堡垒,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针对居民服务需求多样化的特点,探索实施城市基层党建“微综合体”项目,在符合组建条件的居民小区全部单独成立党支部,对于党员不足3人的采取与物业公司联建、相邻小区联建等方式成立联合党支部,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小区党支部556个,小区覆盖率达97.01%,实现了支部建在小区上、党员服务在一线。在全省率先启动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岗位管理试点工作,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素质优良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健全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体系,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如,城东区富强巷社区探索建立了“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党建工作新模式,实现了从“一个平台”向“一张网络”的转变,形成了“上面千条线”汇聚到“基层一张网”的工作新格局,达到了以社区小网格促进社会大和谐的目的。
健全工作机制,从“单打独斗”向“多重赋能”转变。围绕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探索建立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小区业委会(居民代表)、物业公司共同参与的“四方联动”机制,由小区党支部牵头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小区内重大问题。自“四方联动”机制推行以来,各小区党支部紧盯群众“急难愁盼”,召开联席会议406次,牵头修订完善了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业主委员会议事规则等规章制度,以民主协商方式解决下水管网等问题230件。充分调动辖区内“红袖标”巡逻队、穿警服的副书记、志愿服务队等力量主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强化矛盾纠纷源头化解,通过采取“移动办公”“上门服务”等措施,广泛深入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230场(次),有效提升了基层服务能力。如,胜利路街道北商业巷社区采取业主提诉求、物业整改、业委会督查、社区汇报、街道“回头看”等措施,形成了“支部有所呼、各方有所应”的生动局面,物业服务投诉率同比下降50%,实现了群众诉求表达有渠道,问题解决更快捷。
优化服务方式,从“自上而下”向“上下联动”转变。把拓展服务群众形式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关键举措,创新搭建活动平台,推行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联点帮扶“双积分”管理机制,将联点单位任务落实情况按15%比例纳入年度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分值,引导854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2.6万余名在职党员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搭建服务平台,统筹各类资金641.6万元,建成居民小区党建综合服务中心(站点)93个,协调各部门支持落实社区资金和项目等,以小区党支部为主渠道进行落实,确保小区党支部集中资源为群众服务。火车西站街道萨尔斯堡社区党支部运用“红色五线谱”工作法,建立7支志愿服务小分队,联合物业党支部开展“敬老、爱妻、亲子、睦邻、惜己”五大系列文化活动,开展平安巡防、环境治理等志愿服务200余次,有效延伸党组织服务触角,切实发挥了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文汇路街道办事处文亭巷社区探索出“小区党支部+红色物业+管理委员会+楼栋长+党群中心户”“五微一体”协商议事机制,凝聚“微力量”、开展“微服务”、解决“微心愿”。
加强民族团结,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结合、综合谋划,着眼长远,以民族团结创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党委引领、楼院(栋)长协作、党员表率带动、各民族积极参与”的“团结、互帮、共进”新型社区“石榴籽”党支部,以“五级联动”党建联盟为引擎,“成员轮值+”“支部共携手”为载体,开展“五共创建心连心”“我是一颗石榴籽”等系列创建活动,凝聚各方力量,提升服务水平,教育引导各民族党员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团结,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发挥各民族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如,慈幼社区党委积极发挥“轴心”作用,以强化民族团结为目标,实施“135”工程(一个党建联心站、“三式”服务、“五化”工程),以“党组织+阵地+服务”党建工作模式,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努力构建社区幸福生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