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4%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2-02-07 浏览量:
西宁工业指标增速领跑全省!
2021年,西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4%,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2个百分点;
西宁对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7.1%,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1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均保持高速增长。
……
总量在增长、结构在优化、民生在改善、动力在持续,西宁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工业稳则经济稳!2021年面对外部不确定性加大和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西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4%,是“十三五”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我市积极融入全省打造“高地”、建设“四地”当中,工业经济发展韧性显著增强,为打造光伏、锂电、特色化工和合金新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奠定基础,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知名企业纷纷落地西宁的背后
成功引进高景、丽豪、阿特斯等知名企业;
总投资180亿元青海高景太阳能光伏科技产业园50GW(吉瓦)直拉单晶硅棒、总投资55亿元青海弗迪电池年产10GWh(亿瓦时)刀片电池生产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狠抓产业链“链长制”招商,2021年落地实施重点工业项目29个,总投资623亿元,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98.2亿元。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带动作用明显,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1%,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7.3个百分点。
……
是什么吸引知名企业纷纷落地西宁?
说起吸引企业最后下决心来西宁的关键原因,青海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道出了企业家们共同的心声:是这里的干部对发展的渴望和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家,“随叫随到、无事不扰”的服务态度深深感动了他们。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下,包保制、链长制等创新机制、创新实践落地实施、成效显著。通过包保制实施,中利光纤融资贷款等76个问题全部解决完成,包保的重点工业企业产值同比增长超50%,反馈问题化解率近90%。
正因为有了党委政府、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业同心协力共推发展,才创造了“高景速度”“西宁效率”,高景直拉单晶硅棒项目从开工到试产仅用了93天。
在我市,“抓发展”成为鲜明导向、“强招商”成为工作常态、“转作风”成为思想共识、“促落实”成为行动自觉,2021年我市聚焦增强动力夯实发展基础,完成工业投资129亿元,同比增长54.6%,103个项目开复工建设,开复工率79.8%。
聚焦“四地”:产业链集群效应增强
“我市积极融入打造‘高地’、建设‘四地’,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制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等产业链加速构建,有效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1年我市谋划梳理“四地”建设重大项目43项;
截至2021年底,锂电储能、光伏制造等五大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67.9%,产业链集群效应不断增强。
我市抓好盐湖资源多元综合利用、产业强链延链等重点任务落实,延伸发展以“烧碱—氯乙烯单体—PVC”“氯化镁、烧碱—氢氧化镁—氧化镁”等为主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去年特色化工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推进清洁能源产业集约化发展,建强清洁能源制造产业链,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8%。做优做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无污染的系列消费品,逐步构建“种养殖—加工—资源回收再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高原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增加值增长1.7%。
聚焦动能转换:新兴产业高速增长
车间外雪花纷飞,车间内热气腾腾!
位于东川工业园区的亚洲硅业,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亚洲硅业与多家公司签订长期采购协议,按照现有多晶硅产能计算,现有订单已将未来10年的产量锁定。
我市积极构建光伏制造与光伏发电垂直一体化发展新模式,西宁成为光伏全产业链发展的“小高地”;动力锂电池、高性能碳纤维、微孔铜箔等国际国内领先的“高精尖”在西宁风生水起……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深入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新动能、新业态不断发展壮大。
据市统计局统计,2021年全市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4.5%、54.8%、54.4%、48.8%和89.4%。
2021年,我市建成高性能碳纤维一期等产业链骨干项目,启动建设1.4万吨碳纤维二期等项目,全市“烯烃—丙烯腈—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产业链基础进一步巩固发展。加快装备制造向系统集成制造升级,推动实施莱润环保1.5万吨铁路专用铝铸件等项目,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引进广鑫铝业15万吨铸造铝合金和5万吨工业型材等合金新材料产业链项目落地实施……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青海铜业、西矿锌业认定为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累计已达20家。建成青海中利光纤预制棒数字化车间等项目,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累计达24家。(记者 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