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小时救援直击:全力以赴 争分夺秒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2-08-22 浏览量:
62小时、4500余人!
他们分秒必争、持续奋战!
他们中有消防、解放军、武警官兵、志愿者、乡镇干部群众、医护人员、应急调度人员……
从8月18日3时到8月20日17时记者完成采访时,整整62个小时,4500余人在受灾现场、在安置点、在指挥中心、在物资储备库……他们无一懈怠,坚守各自岗位,全力以赴与时间赛跑。
人犬无人机齐发力,62小时高频搜救
衣服被汗水打湿了,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坑洼不平、潮湿的泥土地就是他们的行军床铺。
连日来,消防救援的队伍一直奋战在受灾地区,累计营救被困群众2人,疏散被困群众480人,排查民房738户等。河道林间,他们拿着铁锹一寸一寸寻找,分梯队不放过每一个角落;民房清淤,他们身陷泥潭艰难行走,一户一户挖出院落本来的模样;道路清淤,他们的专业救援车辆反复作业,尽可能清理出更宽敞的路。
“搜寻中,我们呈一字阵型排列,统一前进搜救。期间人、犬、仪器以及空中无人机定位结合,进行搜救,同时,在此次救援中我们还利用音频生命探测仪、雷达生命探测仪、视频生命探测仪等先进救援装备搜索被困人员。从8月18日3时到现在,已经连续搜救62个小时。目前,我们还没有安排换班轮岗,都是短暂休息后全员全部投入战斗。”西宁消防救援支队一相关负责人表示。
灾害发生后,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西宁支队119指挥中心立即调派救援队伍前往受灾地区现场开展救援,随后消防部门又增派了西宁支队、海东支队、黄南支队、海北支队、训保支队等600余人、100余辆救援车以及8条搜救犬迅速增援。为“不缺一户、不漏一人”,所有救援队伍沿河道两侧开展拉网式排查,切实以灾后“零火情”助力救援阶段性成果。
分工不同目标始终一致
过去的62小时,大通县各级部门绷紧弦,全力投入到救援工作中。他们中有各乡镇干部群众,有医护人员救援小组,有电力、通讯、道路的工人,有学校老师、志愿者……在各自岗位上,他们虽分工不同,但是目标始终一致:全力以赴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受灾地区现场,记者看到,为抢修电力,国家电网的工作人员上山下河,挖电桩、拉电线,经过连夜抢修,截至8月19日,受灾地区电力全部恢复。在河道、大坝、桥梁,乡镇干部群众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排险护堤,320人昼夜工作,县域152条河道有人巡河防护,严密防范了灾害再次发生。
在集中安置点上,学校老师、志愿者、医护人员全岗就位,他们身穿红色志愿者马甲,戴上联络人袖章,为紧急避险转移安置的1249名群众服务,保障他们的吃、住、用。在安置点的宿舍里,有34个工作专班,一对一为遇难者、失联人员家属做安抚善后工作,并组织专家在安置点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在收治受伤受灾群众的医院病房里,医护人员耐心细致地为伤员治疗,在省级医疗专家的指导下,2名伤员已出院,其他轻症伤员生命体征正常。
在集中安置点及救灾现场,5个核酸检测点上,医护人员轮番为抢险人员、转移安置人员和指挥部工作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做到应检尽检。每天2次消杀,每趟行走40分钟,这是受灾地区现场消杀工作人员分组分片的工作任务,在60人组建的防疫队伍下,昼夜反复消杀保障了防疫工作的到位和无死角。
……
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受灾地区所有道路、电力、通信等设施均已恢复,细致紧张的救援工作还在继续。
连续盯着大屏不敢懈怠
8月20日17时许,在西宁市城市运行指挥中心里,一场省市防汛应急工作汇报会正在通过视频进行中。
“从大通县‘8·18’山洪灾害发生以来,我市各市级领导坐岗指挥中心,24小时指挥值班值守,每日调度各县区、各园区做好防汛工作,特别是对大通县防汛救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此外,我们还分拨了50余人24小时在岗,随时为受灾地区调度各类救灾物资,为第一时间应急救援做好后期保障服务工作。”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们的重点工作是根据气象预测和重要气象信号,做好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并及时对受威胁区的人员进行转移安置。为此,值班人员24小时盯在大屏,来回调取全市森林防火点、防汛易积水点、市区各处防汛险工险段隐患点的视频画面,随时做好记录和隐患排查。”(记者 张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