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一颗颗石榴籽格外闪亮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2-09-02    浏览量:

  这是诞生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志愿服务队——

  他们来自汉、藏、蒙、回、撒拉、锡伯等不同民族,因为这场战疫,大家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们中,有的人主动承担了运送物资的任务,有的人为老旧楼院当起了“守门人”,有的人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免费餐食,有的人主动报名维护核酸采样点秩序……

  疫情下,这一颗颗赤诚火红的“石榴籽”格外闪亮。

回族老板

两日制作1500余个馍馍送到“疫线”

  “最后一屉馒头也好了,一、二、三、四、五……十屉,够数了,晾一会就装袋。”回族老板李文龙清点着摆在店里的馒头,满眼笑意。400个馒头冒着热腾腾的白气,香气扑面而来,这已是他和家人当天制作的第二批馒头。

  8月30日14时,接到李文龙打来的电话,城西区贾小社区的综治委员周宏英和三名同事来到馍馍铺,和李文龙一起分装打包。

  周宏英告诉记者,这家馍馍铺老板是刚加入社区“石榴籽”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从8月29日起,每天都分两批做白饼和馒头,免费提供给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核酸采样人员。在居家办公的特殊时期,大家能吃到发面馍馍都很感动,这两天已经送了1500多个馍馍了。

  而在李文龙眼中这却是不值一提的事,他说:“每天早上7点就起来做馍馍了,媳妇和丈母娘都很支持我,全程都在帮忙。我们看着大家在防疫一线非常辛苦,就主动要求加入‘石榴籽’志愿服务队,每天做两批馍馍可以保障大家的午饭和晚饭,也算为疫情防控尽点绵薄之力。”

藏族大爷和回族大爷

同当老旧楼院防疫“守门人”

  “出去做核酸戴好口罩啊。”

  “快去快回,别出去太长时间。”

  8月31日11时,在南川西路付23号院门前,78岁的马有林不停嘱咐着出去做核酸的居民,马有林的老搭档杨文奎,则在一旁认真地给院门前消毒。

  周宏英告诉记者,自疫情发生以来,总能在这小小的岗亭里看到两人为做好防控工作忙碌的身影。虽然两位大爷的家近在咫尺,但是两人寸步不离,用行动保障着院内的100多位居民的安全。

  “2020年疫情发生后,我们这个楼院进出人员没人管理,如果有密接人员进入,后果很严重。看着社区的工作人员没日没夜地忙碌,自己在家没事做,就主动和社区申请,守护起我们这个小院,让外来人员扫码、测温、登记,少一道程序都不行。”马有林说。

  热心的杨文奎得知马有林一个人坚守岗位很辛苦,随即加入进来。两个人上午下午轮班上岗,谁家有事时,另一个人就能立即顶上,绝不让大门“失守”。

  “我是回族,杨师傅是藏族,社区有了‘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后,我俩也加入成为了志愿者。两年多以来,我俩之间就和兄弟一样,没有民族区分,都想着为社会、为楼院尽一份力。”马有林笑着说。

锡伯族职员

因当志愿者收获了爱情和事业

  “用微信扫这个码,如实填写个人信息。”

  “戴好口罩,注意保持距离。”

  “检测很快,请耐心等待。”

  ……

  8月31日上午,在青少年活动中心核酸采样点现场,身穿红色马甲的徐媛媛一边维持秩序,一边为居民们指导采样流程,她尽量提高嗓门、放慢语速,尤其遇到年纪大、听力差的群众,一句话要反复讲很多遍。

  徐媛媛回忆起当初加入志愿服务队的点滴,满眼笑意:“今年4月疫情时,在男朋友的带动下,我们一起加入了社区的‘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当时就是在辖区各采样点维护秩序。没想到四个月后,我不仅是志愿者、还正式成为了社区工作者,身边的男朋友也转正成为丈夫。”

  采访间,记者得知徐媛媛已在5月6日领证结婚,7日凌晨接到通知后又立即奔赴采样现场……直到今天,也没能举办婚礼。“我看到所有人都在为战胜疫情拼尽全力,大家都希望能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对我来说更是如此。希望疫情尽快过去,我能穿着美丽的婚纱,接受大家的祝福。”徐媛媛期许地说。

  这些,只是贾小社区“石榴籽”志愿服务队众多故事中的一部分。每次疫情,随叫随到的汉族欧师傅都会开上自家的小型商务车运送物资、接送腿脚不便的老人;优优面片馆的回族老板在连续五个月的重点人群核酸采样时间里,都会做好热乎饭送去给“大白”们吃;19岁的汉族大学生郭俊楠总会第一个请缨到一线帮忙……平凡的他们在发光发热,“石榴籽”志愿服务队里的故事还在上演……(记者 张弘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