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样的!疫情挡不住的爱心接力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2-11-15    浏览量:

  “求助,我家宝宝的奶粉吃光了,你们可以帮忙吗?”

  “求助,胰岛素没了,怎么办?”

  “求助,家里的老人病了,能帮忙送去医院吗?”……截至11月13日,共接到民生诉求47526件,办结46296件,办结率97.4%。

  “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行胜于言,连日来,为了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一大批志愿者握紧“为民”接力棒,奔跑在抗疫一线。

接力棒从每一位党员手中传过

  站出来,亮身份!他们或奋战一线、或守护后方,扎根小区、服务群众,守好小区门口、重要路口,走街串巷摸排人员流动去向,发挥特长宣传防疫、抗疫知识……用信念和执着全力守护着辖区居民的“安全门”。初冬的西宁多了几分寒意,但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一群人,让这个冬天充满了温暖与希望。

  6时30分到达核酸采样点,撑开帐篷、摆好凳子、拉好警戒线;7时30分到达所在党支部,分配当天疫情防控工作任务;8时拿着小喇叭,招呼居民下楼做核酸采样,这一系列动作,对于城西区古城台街道昆仑路西社区党员韦建国来说已经烂熟于心,整套动作行云流水。自核酸采样工作开展以来,不管风吹日晒,还是天寒地冻,他都带领着支部党员义无反顾地坚守在疫情防控的各个岗位上,楼院值守、秩序维护、巡逻检查……他们积极发挥着老党员的先锋队作用,用实际行动当好疫情防控“守护者”。

  “谢谢你们,工作这么忙还能顾得上我们”“谢谢政府送的蔬菜包,蔬菜搭配合理,营养均衡。虽然隔离在家,但是心里暖暖的”……连日来,这样的感谢声在一线人员耳畔、在居民微信群中此起彼伏。

  “正是有辖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社区的工作才能开展得更顺利。虽然一天工作很辛苦,偶尔也有很崩溃的时候,但是能得到这么多居民的肯定,瞬间就觉得工作有了动力。”城西区青年巷社区主任张楠欣慰地说。

“90后”的年轻人接过战“疫”接力棒

  疫情袭来,他们也能像父辈那样冲锋向前,需要的不只是态度,而是现代年轻人面对困难的那份勇气。

  “90后”志愿者李啟昇,是一名打字复印店负责人,他已在“家门口”战斗了3个多月。李啟昇主要负责核酸采样点位维持秩序、值守小区楼院等工作。每天天刚刚亮,他早早洗漱好,快速吃点面包之类的简餐,就跟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赶到核酸采样点,换上防护服,消杀点位、摆放采样管等准备工作就绪后,8时准时开采,直到14时才能结束一天的“战斗”。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腰酸腿疼直不起身,但他从未叫苦叫累,坚持不下“火”线。“这些蔬菜包和肉帮忙送到其他小区吧?” “好的,马上送。”社区一声令下,李啟昇顾不上休息马上开始行动。他不仅要完成核酸采样点消杀和楼院值守任务,还担当起了“快递员”“送货员”……小区内,总能看到他疾步如飞的身影。

  “社区有什么需要、居民有什么需求,我们志愿者都会全力以赴,疫情期间大家都不容易,能帮的都会帮。累点没关系,只要居民们能平平安安的。”李啟昇一边忙着手中的活一边这样说道。

传递温暖人心的接力棒

  这是一件小事,但是对于一些村民来说,这件事情太重要了。

  湟中区拦隆口镇南门二村外出务工村民返乡问题一直牵动着村党支部书记张世贤的心,他们何时怎样才能平安、健康地返回家中?这是张世贤一直在想的一件事。村民吕炳成滞留在黄南州河南县,家中妻儿焦急万分;村民谭启贵上有年迈的父母,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儿子;村民马银吉已年过六旬,身体有病,滞留在果洛州大武镇……他们都是建筑工地完工后因疫情滞留在外人员,张世贤主动跟对方工地的负责人以及所在村委的负责人再三沟通,详细了解情况,并向镇疫情办汇报,经镇疫情防控工作人员请示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后得到批复,村民返乡一事得以解决。但是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每天早上张世贤都会驾驶自己的私家车拿着批复证明去多巴交通服务执勤点接村民回家,有时候在执勤点上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渴了饿了只能忍一忍,他只盼着能接到村民,把他们平安送到各自的家里居家隔离,也算是帮他们早日与亲人相聚了。 (记者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