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三个夯实”推动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开新局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2-12-26    浏览量:

  近年来,西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有关要求,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坚持多措并举,紧盯薄弱环节,狠抓工作落实,推动乡村振兴。

夯实组织基础,持续筑牢基层堡垒

  一是压实工作责任。扎实推进“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及时细化建立任务清单和年度行动计划,明确农村党建重点工作。制定《关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8项重点任务。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纳入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年度党建责任清单和年度述职评议考核内容,推动各项责任落实落细落小。建立县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与行政村联点帮扶责任机制,县级领导班子成员与108个行政村建立联点,乡镇领导干部联点917个村,持续加强指导帮扶。二是建强基本组织。制定《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排查整顿流程》,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排查整顿,突出摸排、认定、整顿、验收4个环节14项工作流程,2018年以来累计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28个。组织开展“促百分百达标、迎党百年华诞”以评促建活动,通过自查自评、交叉互评等方式,对全市960个农村党总支和党支部开展全覆盖考核评估,确保整体达标。三是提高保障水平。按照大村6万、中村5万、小村4万的标准落实村级运转经费,按照每年每个城中村20万元、其余村5万元的标准落实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确保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建立“基本报酬+4项补贴”构成的村“两委”成员年度报酬体系,进一步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夯实人才基础,着力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选优配强带头人。严格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和资格联审制度,认真做好村“两委”换届工作,全市农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同比下降1.73岁,535名就读大专班、中职班的村干部进入“两委”班子,“两委”成员中高中及以上学历同比增长10.14%,“两委”成员中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占比达36.33%,“两委”主要负责人“一肩挑”比例达71.38%,实现了“三优三强三过硬”。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坚持政治标准,实施入党积极分子数量、质量“双提升”调控计划,推行发展党员全程纪实、预警及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把党员入口关。建立了发展年轻党员重点培养人台账,对1841名返乡创业大中专毕业生、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等35岁以下优秀青年采取“一对一”结对帮带的方式跟踪培养。三是增强履职能力。开展村干部履职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对全市5111名新选任村干部全覆盖开展培训,并通过开展民情走访、集中承诺、主题党日、实事领办、建章立制等5项工作,着力提升履职能力。持续实施村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动员符合报读条件的984名村干部报读大专班,234名村干部报读中职班,着力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善管理的实用型人才,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夯实产业基础,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一是明确发展目标。组织力量对全市917个村的集体经济运行现状进行了“地毯式”排查,并按照一、二、三类村的标准进行了分类排序。制定印发《推进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按集体股份分红型、盘活集体资产型、利用集体资源型、推进土地经营型等十个方面梳理发展村集体经济类型。督促7个县区编制县域发展规划,50个乡镇和917个村全部制定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乡镇实施方案、村级行动计划,理清了发展思路。二是坚持项目推动。以发展实体经济为侧重点,制定《贯彻落实<关于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实施方案》,2019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290个中央财政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其中抱团发展22个。建立县级领导干部、县区直单位、乡镇街道干部、第一书记“四联一”帮扶机制,集中攻坚帮扶24个集体经济难点村。挂牌成立“西宁市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孵化基地”,共培训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600名。严格落实《村集体经济收益经费补贴暂行办法》,不断激发村干部工作积极性。2019年底,全市村集体经济全面实现“破零”目标,2021年底,全市91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三是注重示范带动。针对不同基础、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村,集中投入人力、财力、物力,推动形成了大通县边麻沟村、湟中区卡阳村等20个乡村党建示范点和5条乡村党建示范带,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在此基础上,2021年,创新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示范带、示范区创建工作,利用2年时间,以县区为单位创建一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示范带和示范区,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