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湟中区“三名工作室”拓宽本土人才培养渠道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1-06-25    浏览量:

  近年来,西宁市湟中区以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本土人才培养新路径,在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创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区级“名师名医文化名人”工作室,有效发挥名师名医名人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区域本土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小高地”。

创优思路举措,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围绕解决重点领域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不足的现状,探索开展“名师名医文化名人”工作室创建工作,在区域卫生、教育、文化等行业领域,选定工作室领衔人,选拔工作室成员,通过创建推荐、申报评审、挂牌命名和启用标识的程序,以三年为管理周期,实行组织部门、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三级管理”,分步实施,促进保障运行。严格落实《关于做好党委联系服务优秀人才工作的通知》相关要求,将“三名”工作室领衔人纳入区级优秀人才库,由区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帮助解决人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重要节日节点走访慰问优秀人才,进一步密切了党委与优秀人才沟通联系。出台实施《湟中区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奖补办法(试行)》,对工作成绩突出、创新创业成效显著已挂牌命名的工作室领衔人进行奖补,并对其工作室争取经费支持保障运转。积极推荐申报市级人才项目,“文化名人金维达工作室”先后争取补助资金13万元,被命名为“西宁市名匠工作室”,有效激发了本土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文化名人工作室领衔人党明汉现场为学生指导农民画练习


文化名人工作室领衔人金维达为鎏金银铜器抛光

突出示范引领,精准培育骨干人才

  “三名”工作室突出示范引领,以培养发展人才连续性为目的,建立“师带徒”机制,实施“充电”工程和名师培养工程等措施,领衔人以言传身教、实践训练、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精准培育各行业骨干人才。区级名师工作室坚持“育、留、带”三个到位,不断钻研学习教育理论,探索教学新方法,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通过公开课、研讨会等形式在全区范围内推介教研成果,逐步建设了一支以名师为引领,学科骨干教师为中间力量的优秀教师队伍。目前,6个名师工作室共培养名师及学科带头人20余名、骨干教师30余名、青年教师50余名。区级名医工作室针对学科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在总结推广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工作室优势资源,开展特色诊疗服务,解决疑难病症,同时聘请省内外知名医学专家进行会诊等,强化了医护人员的指导培训。目前,4个名医工作室共培养主治医师7名,医师13名,药师3人。区级文化名人工作室积极组织工作室成员创作新作品,积极开展新技术的应用试点和推广,开展带高徒、传绝技活动,培养青年技术骨干并积极传承传统工艺。目前,5个文化名人工作室共培养省级二级民间工艺师6人,市级非遗传承人1人,县级非遗传承人10余人。


名医工作室领衔人白秀莲带领工作室成员进行教学查房


强化帮带作用,辐射拓展培养范围

  为将“三名”工作室打造成为各领域人才创新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和引领辐射的中心,各工作室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打造优秀人才群体,建立多层次的“人才梯队”,打造了一支“永久牌”本土人才队伍。区级名师工作室通过“一带一”“多带一”指导课堂教学,以“送教下乡”“远程在线研讨”等方式,工作室成员通过加强与其他学校间的沟通交流,积极吸纳周边学校年轻教师参与工作室教研,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水平,带动学科领域教师队伍发展;组织开展的《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批注式阅读教学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初中生自主学习方法的策略探究》等课题成果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广泛推广。区级名医工作室积极建立“师带徒”机制,工作室领衔人与其他成员签订“师带徒”协议书进行精准培养,依托县乡“医共体”平台载体,由区级医院远程联点乡镇卫生院,及时会诊疑难病症,有效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水平;积极开展睡眠呼吸检测、微量泵及排痰机的使用等新项目新技术,成立“湟中区慢性病(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等积极探索形成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等方面的治疗方案和措施,取得了较好的诊疗效果。县级文化名人工作室领衔人及成员不断开展新作品创作,所创作的仿紫砂香道器和祭祀酒樽、银鎏金电动转经筒等作品在行业内受到高度评价,工作室领衔人还积极参与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举办的“青海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示月”系列活动,通过现场动态展演和展示非遗作品,充分展现了湟中文化技能人才的技艺风采。目前,通过深化“名师名医文化名人”工作室创建工作,15个区级“三名”工作室共培训骨干教师、基层医师、文化技能人员等2500余人次,有效开发了一批急需人才,解决人才“不够用”问题,推动了本土人才队伍培养平台建设。


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贺晓玲与西宁四中英语教研组开展校际间联动教研活动


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贺晓玲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听评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