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北区:做好“加减乘除”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1-08-20    浏览量:

  今年以来,西宁市城北区委组织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全区各级党组织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着力点,努力在提供高效精准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过程中提效力、破阻力、增活力,用党组织浓浓的民生情让群众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提效力,破解难题做“除法”,民生福祉做“乘法”

  近年来,城北区各级党组织依托“送温暖、献爱心”主题实践和“我践诺、我先行”“在职党员集中服务日”为载体,以开展“熟百家、办百事”系列活动为抓手,全区各级党组织深入联点村(社区),立足“微民生”,解决“微难题”,先后开展了扶贫帮困、健康义诊、知识讲座、法律政策科普等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征集办理“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400余件,满足群众微心愿4000余件,受益群众达5000余人,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实事,全力实施好增强民生福祉这个“暖心工程”。

  “‘小实事’连着‘大民心’,我们坚持从群众身边的小事着眼着手,让群众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让幸福感不断升级”。城北区二十里铺镇党委副书记说,针对辖区困难群众,二十里铺镇党委以“在职党员集中服务日”为契机,通过组织镇机关党员干部深入联点村(社区),倾听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帮助聋哑人就医、为残疾人申请便民服务点经营、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上门注册登记电子就业失业登记证服务,通过将服务大厅“搬到”群众家门口,让服务更有“温度”。朝阳街道党工委以深化“红色领航·多元朝阳”党建品牌为引领,通过推出“二维码”民情民意收集系统,开展“五访五问五带”社情民意调查活动,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精准把脉群众需求,当好感知群众冷暖“传感器”。先后为辖区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咨询、求职登记、开展招聘会等服务,有效解决居民节假日办事难、跑路多的难题。帮助辖区37名残疾群众顺利实现就业,把群众的“难心事”变成了“开心事”,让幸福无“微”不至,切实将党史教育成效带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减阻力,工作流程做“减法”,服务效能做“加法”

  近年来,城北区各机关党组织坚持把提升服务效能作为提升机关党建工作水平的重要实践检验标准,通过突出职能优势,倾听群众心声、体察群众所想、解决群众所困,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强党建,在实现党建业务“双轮驱动”的过程中,蹚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政务服务精细化、便利化的新路子。

  “现在办证这么方便,给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党组织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城北区海贝尔幼儿园负责人赞不绝口。今年来,城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直属机关党委创新推出“移动便民厅”服务业务,由“等群众上门”转变为“送服务进门”,由窗口“驻点式”办公转变为便民“移动式”办公,将“移动办照”服务延伸到企业大楼、覆盖到居民小区,为前来办照人员提供“面对面”指导、“点对点”服务,大大缩短商户办证时间和业务流程,让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畅通无阻。

  “真没想到社保经办机构效率这么高,服务态度这么好,你们切实做到了想企业所想,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服务理念,真心感谢你们!”一名企业专管员手中拿着向区人社局赠送的锦旗动情地说。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总支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主线,推行证明事项承诺制、精简社保办事流程,整合窗口资源、优化经办流程、扩充快办清单,拓展告知承诺实施范围,逐步实现关联事项“打包办”、更多事项“网上办”、高频事项“提速办”、所有事项“简便办”。截至目前,城北区开通社保业务“网上办”“预约办”便民事项8大类,企业通过便民渠道办理各类综合业务共18796起,通过“有温度的社保”让党组织服务功能持续“升级”、群众幸福感不断“加码”。

  增活力,“党建引领”做“加法”,服务资源做“乘法”

  随着城北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和“两个覆盖”工作不断深化,在逐步找到发展定位、有效把握发展机遇过程中,城北区“两新”党组织实现孵化升级、茁壮成长。在此基础上,以突出政治功能建设、增强组织力为保障,由区委组织部牵头打造“城北区党建综合服务中心交互服务平台”和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建(群)服务中心等党组织联建共建平台,以区域联建等形式,积极引导辖区“两新”党组织结合自身特点、行业优势,主动参与社会服务和基层治理。

  “通过近些年党支部党建文化的熏陶,作为奋斗在技工教学一线的共产党员,我感觉不仅要在教学岗位上发挥党员作用,更应该在回报社会方面做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贡献”,青海省科技技能学校党支部党员莫玉英说道。在区委组织部指导下,青海省科技技能学校党支部探索建立“五个引领”党建工作法(党建引领学校发展、文化建设、团队打造、匠人培养、责任担当)的基础上,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既党建引领社会服务增添为党建引领工作目标之一,进一步升级为“六个引领”党建工作法,并以此为抓手,结合开展党史教育活动为契机,探索创建以“萤火虫”志愿服务队为载体,组织支部党员定期开展扶贫、扶困、助学活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从年初起对小桥地区和大通、互助等地的特困家庭学生、孤残学生、因发生重大变故家庭学生建立资助与受助“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助学模式,先后资助26名贫困学生。培养出了一批密切联系群众、助力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让党建工作在“两新”组织发展中“红色引擎”作用充分延伸,让“两新”组织发展动能逐步释放,交出了一份联系服务群众的“两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