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2-12-14    浏览量:

  “过去不会种植草莓,年年亏本,多亏了育苗中心的专家给我们指导技术,现在我们的草莓品质高、销量好,收入增加了不少。”湟中区多巴镇玉拉村果农沈强跟记者热心分享了自己的成功之道。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如何留得住人,吸引更多人才下乡,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一条以“三乡工程”撬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探索路径在我市变得愈发清晰。

  自“三乡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始终把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重点聚焦农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发挥作用,助力农民向更加多元的技术“新农人”转变,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走进湟中区多巴镇玉拉村的草莓组培苗圃内,一排排透明组培容器整齐有序排列,一片片网格状的试验田并排相连,技术员胡文海身穿灭菌服正在对玻璃瓶内的草莓苗进行分拣。

  胡文海拿起一个小罐说:“如今农户种植的都是脱毒后草莓苗,这就意味着每株草莓苗都要经过标准化、程序化的脱毒培育后才能作为种植苗对外出售。下一步我们就要让它生根,大概需要20天,就可以移栽到试盘中。”

  在湟中区拦隆口镇慕容古寨,品尝古法酿制的酩馏青稞酒后,“三百人才行动”专家组成员刘泽华说:“企业要根植于本土、深度挖掘文化,抓住机遇推动酒产业延伸,提升品牌文化附加值,尽最大努力传承‘红色基因’,将酩馏文化、鲜卑慕容文化、特色饮食文化、农耕文化融入旅游中,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在大通县柏木沟乡、逊让乡看到周边乡村旅游景区大同小异、配套设施不够齐全的情况后,专家毕朝国说:“乡村旅游需做美生态特色、做细景区规划、做优游客体验、做好温度服务,以游客需求为导向,通过全民参与+社会资金的形式实现乡村旅游的良性循环。”

  在湟中区塔尔寺阳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手工艺加工基地,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要做细基地规划,加工作坊的建筑风格和设计上需要更加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提升流量。”“要做好展示体验,体现手工艺品独特魅力,满足游客需求。”

  利用三年时间组织三百名专家、博士、企业家来宁进行项目投资、指导帮扶、专业服务。

  围绕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有针对性组织选派南京12名农文旅专家,组成农畜产品加工销售、农产品养殖和农文旅融合产业三个专家组到我市开展技术指导。

  统筹东西部协作资金80万元,分别设立人才服务经费、人才关爱经费、干部培训经费,专项支持人才合作交流项目……

  随着“三乡工程”的深入实施,我市立足人才需求实际,积极对接南京人才资源优势,不断加大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鼓励返乡人员投资兴业、积极就业,不断健全和完善返乡人员创业就业机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财政资金、创业用地、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全面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我们通过积极引导优秀人才下乡,充分激发乡村消费市场活力,不断鼓励能人回乡创业就业,促进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要素流入乡村,丰富乡村新业态,大力支持企业‘投资兴乡’,为乡村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聚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让“精兵”“强将”留得下来、干得出彩,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振兴,让更多人才在“三乡工程”中建功立业。(记者 樊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