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湟中区“五链融合”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
来源:“青海党建”微信公众号 日期:2023-01-10 浏览量:
近年来,西宁市湟中区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通过完善政策链、搭建载体链、疏通交流链、延伸服务链、强化责任链,全力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
完善“政策链”
提升人才竞争“软实力”
积极创新引才理念,坚持把制定极具吸引力的政策放在首要位置,紧密结合区域发展定位和人才发展需要,推出人才政策“组合拳”。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线,建立完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因地制宜出台《湟中县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奖补办法(试行)》,推动形成上下衔接有序、符合湟中实际的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流动和政策保障体系,从制度机制层面提升了人才竞争软实力。健全完善人才荣誉体系,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引进培养人才,优先推荐申报省市级以上人才计划评选项目,优先推荐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人选,优先安排学习交流等活动。
搭建“载体链”
夯实人才队伍“硬实力”
积极探索本土人才培养新路径,在全区教育、卫生、文化等行业领域创建15个有影响力的县级名师名医文化名人工作室,搭建人才培养、孵化、服务的成长平台。深入实施“借脑引智”工程,依托“引才聚才555计划”等人才引育项目,培养高端创新人才23名,争取到省市人才支持资金625万元,有效缓解了湟中区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紧缺的问题。依托援青干部、“京青专家服务团”“浦东专家服务团”和清华支教团等项目和载体,吸纳阶段性人才、候鸟式人才、远程服务人才共40余名,为全区教育、医疗、文化等人才密集领域注入新鲜动力。
疏通“交流链”
构筑作用发挥“大平台”
贯彻落实《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若干措施》,扎实开展科技特派员选派、省市人才项目推荐申报,并对甄选出的“优秀人才”表彰奖励,设立动态管理台账。组建人才服务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惠农政策宣讲、农业科技推广和致富能力培养等工作,增强农村基层和生产一线的技术创新能力。积极争取510余名“三区人才”到湟中区开展科技培训、技术咨询和农技推广,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紧抓东西部协作机遇,先后接收栖霞区90名专业技术人才到湟中区挂职帮扶,选派60名专业技术人员赴栖霞区跟班学习,为人才互动交流“架梯铺路”。
延伸“服务链”
营造温暖人才“大家庭”
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措施,扩大联系服务范围,完善联系服务方式,细化联系服务内容,进一步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县、科级党员领导干部通过走访、慰问等形式,做好与优秀人才间的对接、协调、服务等各项基础保障工作,激励和支持优秀人才干事创业。通过定点租赁方式,设立人才公寓,作好挂职人才生活服务保障,确保人才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多形式组织开展人才慰问、座谈交流和主题联谊活动等服务工作,加大优秀人才关心关爱力度,鼓励他们继续发挥才能,为湟中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才智,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强化“责任链”
形成齐抓共管“大格局”
定期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和联席会议,研究全区人才工作,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通报人才工作进展情况,层层压实工作职责,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有效落实。落实高层次人才“月督促、季考评、年总结”绩效管理制度,对入选人才进行动态管理,以管理促绩效、以绩效促提升,推动项目落实落地。深入贯彻“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理念,通过完善机制、一体谋划,将人才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区直各部门单位年度绩效考核目标体系,不断凝聚人才工作合力,进一步强化科级领导班子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意识,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协作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