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湟源县凝聚“四力”攻克扶贫困境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17-09-26 浏览量:
今年以来,西宁市湟源县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基础性、关键性、保障性作用,凝聚脱贫攻坚“四力”,下足“绣花”功夫,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努力走出一条抓党建促脱贫的“摘帽”之路。
抓学习,聚攻坚“向心力”。坚持把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作为凝聚党员干部群众脱贫攻坚向心力的关键。严格执行县委中心组集中学习和“周三晚课堂”学习制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全县精准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专题研究,解决新问题。结合“践行新理念、创造新业绩、喜迎十九大”主题活动,对照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围绕“如何干”、“怎么扶”、“怎么帮”开展大讨论,在讨论中进一步凝聚脱贫共识,汇聚攻坚力量。采取领导干部集中学、乡镇部门自主学、党员群众宣传学等方式,宣传贯彻好精准扶贫政策。组建宣讲队伍,通过党员大会、群众座谈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开展扶贫攻坚理论宣讲,为村民答疑解惑,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全面打赢扶贫攻坚战凝聚正能量、营造良好氛围。7月以来,全县召开专题学习会10余次,走访农户2400余户,发放宣传资料1500余份。
抓队伍,聚攻坚“战斗力”。坚持把第一书记作为贫困村“精准滴灌”的脱贫“管道”,在驻村干部管理、培训等方面下足功夫。引入“钉钉”手机办公APP,制定相关管理规定,用智能化管理手段把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干部钉在扶贫攻坚第一线,钉在服务群众第一线。建立第一书记和乡镇干部之家,为驻村干部提供到县城办事之余的休息、交流场所。搭建学习平台,采取县内培训与县外培训、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方式,对191名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干部分批培训,通过互相讨论、交流,学习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农牧业、新农村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提高驻村干部综合素质,助力精准脱贫。今年4月,组织17名第一书记赴宁夏进行集中“充电”,开拓视野,学习经验。
抓帮扶,聚攻坚“助推力”。坚持以服务精准为突破口,织紧织牢结对帮扶网。积极开展“双帮”工作,选派146个基层党组织入驻全县各村,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固定结对关系,组织全县机关党员干部职工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把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上来,对全县建档立卡的2962户、9372名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帮扶机制,做到群众不脱贫帮扶不脱钩。加大扶贫帮困精准度,把有限的资金、资源用到解决贫困群众最为期盼、最为迫切、最为关注的项目上来,投资103.9万元在全县范围内公开征集并办理涉及群众出行、医疗健康、改善居住环境、田间道路维修等方面的100件“民生小事”,把服务群众的“果实”结在精准扶贫这棵“大树”上。实施“党建扶贫示范大棚”项目,把50栋温室大棚的种植户凝聚起来,为他们讲政策、转观念、强信心,并由县农牧局机关党支部蔬菜站党小组全体党员全程义务为大棚提供技术支持,轮班到温室大棚进行技术指导,手把手教会贫困户种植绿色蔬菜,加快脱贫步伐。
抓督查,聚攻坚“执行力”。坚持将抓扶贫责任钉在实处、融入日常、从严考量,充分发挥督查在打通关节、疏通堵点、激活全盘中的作用,强力推动工作成效。成立县委督导组,对全县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干部履职情况进行督查,通过开通党建微信平台、QQ群、设置调查问卷、群众座谈会等方式,畅通群众反应渠道,充分听取群众对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干部工作实绩看法,切实将工作实绩作为考核重要依据,与干部提拔任用相挂钩,做到在一线精准识别和考察干部,增强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干部工作执行力。组织开展“学经验、找不足、同进步”贫困村干部交流观摩活动,实行“好的奖、差的惩”,促进脱贫攻坚新动能、新成效不断呈现。上半年,县内调整县派干部4名,召回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