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民情日记摘编(三)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17-10-31    浏览量:

  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湟源县申中乡庙沟脑村第一书记 魏海平

  2017年3月13日 晴

  今天是个好日子,让我们整个扶贫工作队发愁的项目终于下来了。之前担心的无人管理、无力管理的事情也没有发生,这让我这个第一书记松了一口气。说起村里这个“青林苗木繁育专业合作社”的项目,确实来之不易。今年以来精准扶贫的工作越来越细,越来越实,作为一个扶贫干部,我深知村级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因为这才是解决村级经济发展的长久之策。年初,我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们通过努力争取,落实了六盘山片区种苗繁育扶贫项目,但是项目明确要求必须组建以贫困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严格要求之下,问题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群众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对发展项目兴趣不大,大多处于观望状态。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找来工作队干部和村“两委”成员,大家一起想办法、出点子。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要解决贫困户思想认识的问题,要让他们相信项目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说干就干,大家开始分头入户向贫困户讲政策、讲项目。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贫困户对发展合作社的热情提高了,随即我们“趁热打铁”办好了各种手续。还记得“青林苗木繁育专业合作社成立大会”召开的那天,大家神情激动,贫困群众的脱贫热情彻底被点燃,观念上实现了从“等富”到“要富”的转变。

  这让我不禁想起刚开始驻村工作的时候,村民们很不配合,说好上午九点开的会,到十一点多村民都还来不齐,入户调查也总是用怀疑的眼神看着我们,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不着调的话。那时的我,万万想不到村民们的兴致会这样高涨,原本是每天我催着他们干活,现在是他们每天来我办公室,问下一步要怎么做。这让我明白到:要学会用“百姓思维”说“乡间白话”,办为百姓谋福利的事情。一个政策我们反反复复讲,站在百姓的角度零敲碎打的给他们分析,将老百姓的自身利益与项目发展结合着讲,只要解决了贫困群众的思想问题,激发出内生动力,就能充分调动起老百姓自主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事实也证明,只要我们扶一把、助一程,老百姓是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的。

  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湟源县城关镇居士浪村第一书记 尤君慧

  2017年6月30日 晴

  今天我陪同来村里开展帮扶慰问的单位领导,又一次走进了贫困户李生祥的家。刚接触李生祥的时候,我被他家的情况震惊了,本人残疾腿脚不便很难从事体力劳动,妻子常年患病,昂贵的医药费加重了家庭的负担。让人稍感轻松的是李生祥的儿子,虽然是个内向的独生子,但是挺懂事的,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早早就去县城打工,但无奈学历不高,一直找不上好一点的工作。一开始的时候我也是一筹莫展,不知道从何入手打开局面。老李今年64了,身体的残疾和生活的重担,使这个农村汉子不止一次在我眼前流过眼泪,在一次又一次的长谈里,我发现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他的独子。于是,给这个孩子谋个好工作,成了我时常挂在心头的事情。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我将了解到的情况及时向单位领导作了汇报。局里的领导除了提供物质帮助之外,还积极与中铁十一局相关负责人沟通协商,给老李的孩子在湟源扎倒公路施工单位找了一份月薪3600的工作,这样一来,孩子的工资高了,离家也近了。那段日子里,老李总是笑呵呵的。

  “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今年年初李生祥的老伴因为常年的疾病不幸离世,以前攒的钱早已为看病花光,儿子的工资除了供养一家人生活,还要还债,哪里再能拿得出丧葬费呢?我和驻村工作队干部、村“两委”成员共同努力,通过向帮扶单位积极争取筹得帮扶资金一万元;利用以前为他家办理的精准扶贫户意外保险,帮助报销了一部分住院费,并且拿到了两千元保险金,帮助老李度过了难关。

  今天,单位领导问老李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时,老人动情地说:“没有了,真的没有了,一年多来,你们给我搬走了‘三座大山’,给钱给粮不算,还把娃娃的工作解决了,老伴的丧事也亏了你们帮忙,我虽然老了,但是以后也要争取做点什么,给政府减轻负担……”站在一旁的我感觉得出,老人的话发自内心,让我深受感动。临别时,跛脚的老李含着泪执意将我们送到了院门口。

  回来后我一直在想,老李这个家庭的脱贫路还很长,后续的工作还有很多,但总有云开雾散的时候。扶贫,不仅仅是给钱给粮,更要扶智、扶心,像老李这样的贫困户,扶贫驻村工作队不能抛弃也不能放弃,我们要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感受到生活的变化。精准扶贫,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给他们解决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提供最需要、最渴求的帮助。我相信只要我们扶贫驻村工作队认认真真做,踏踏实实干,“老李们”的明天一定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