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西区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18-01-04    浏览量: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城西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为引领,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坚持“突出特色、打造亮点,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稳步实施、扩大覆盖”的思路,高起点谋划、全方位推进,全区创建工作呈现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领导重视 夯实民族团结根基

  ●高位推动,压实责任。城西区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重要论述,严格按照省委“四个转变”特别是“加快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和市委“加快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市创建步伐”的决策部署,组织成立由区委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把“两个绝对”贯穿到创建工作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不断压实创建工作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区委常委会经常听取创建工作专题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结合西区实际,研究制订《城西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五年行动计划》,提出“两年强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创先进”的创建目标和10个方面的工作措施,印发《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主要目标任务分工方案》《宣传工作任务分工责任清单》《创建活动“十进”测评指标》,为创建工作明确了方向、细化了责任。

  注重宣传教育 深化民族团结

  ●丰富载体,营造氛围。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法律“八进”等活动,深入挖掘辖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先进典型,协调主流媒体大力宣传,讲好西区民族团结的故事,讲好群众对民族团结的感受,展示西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丰硕成果,不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通过举办民族手工艺术品展,美术、书法作品展,民族团结主题诗会、百乐汇、慈善联谊会,社区邻居文化节、民族团结一家亲等系列活动,积极营造团结、和谐、互助的人文环境,不断提高各族群众对创建工作的满意率。

  ●注重创新,拓宽渠道。在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线上+线下”并行的宣传教育,将民族团结知识宣传向全区上下有效延伸,引导各族群众由接收者和学习者转变为宣讲者和传播人,引导更多群众主动学习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2016年,以城区市民生活为表现内容,指导拍摄电视连续剧《幸福就在你身边》,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家庭和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2017年,开展线上民族团结进步知识问答活动,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对宣传月系列活动进行网络直播。

  ●突出优势,提升品质。区属各小学开设民族团结课程,编印“三花”教材、《情牵大美青海》《唱响幸福歌——民族团结歌曲集》《永远跟党走——民族团结故事集》《中国好娃娃——民族团结童谣集》等校本教材,开设中国民族音乐赏析、民族特色绘制、传统民族体育等民族团结特色课程,大力弘扬传承我省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悠久历史文化。

  典型引领 提升民族团结工作

  ●打造典型,示范带动

  在辖区不同领域精心打造多处永久性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示范点和创建工作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全区创建工作有序开展。投资736万元,在兴海路小学和行知小学分别建成全省首家民族团结教育园和民族文化主题园,通过“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雕塑、各民族服饰、风俗石刻,以及墙面浮雕和地面景观带等形式,展现青海历史文化、民族特色,打造民族团结进校园的亮点。投资520万元,先后建成高原明珠民族文化宣传长廊和绿道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阵地,通过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排灯、雕塑小品等多种表现形式,展现青海各民族风土人情、民族团结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让市民群众在旅游休闲中感受民族团结教育。依托丰富的河湟文化底蕴和各民族特色饮食文化,打造力盟商业步行街民族团结示范点,展现我省各族群众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团结历史文化,实现了民族团结与现代商贸、文化旅游、特色餐饮的有机融合。同时,还选树了黄才郎吉、马有福等一大批崇德向善、力促团结、影响广泛的先进典型和家庭,对全社会形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发挥了鲜明的导向示范作用。

  ●品牌创建,凸显特色

  各街道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依托区域化“五级联动”党建联盟等载体,着力打造 “一街一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比如,兴海路街道以河湟民族文化美食街为载体,创新推出湟岸春色、湟滨睦邻等“六湟”文化品牌,不断满足辖区各民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民族团结进步的向心力、凝聚力明显增强。各村、社区通过打造民族之家,为各族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困难救助等便民服务。

  ●汇聚共识,扩面提质

  各宗教场所通过举办阿訇论坛、法制培训班,发放《阿訇说宪法》、普法手册、民族团结宣传手册,切实增强广大宗教教职人员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教育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市场、进医院,引导市场经营户积极参与创建活动,营造守法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辖区各医疗单位全力为各族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打造人民满意医院。比如,积极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建立服务创建工作协调机制,协调医院设立藏医门诊、少数民族语言引导指示牌,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导诊服务,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医院。民主党派城西各支部通过组织义诊义捐、咖啡论坛等活动,引导党派成员积极参与创建工作,更好地发挥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助力西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

  情系民生 编织民族团结“幸福结”

  ●关注民生,共建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民生支出连续8年超过80%,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升。2013年以来,共投资17.95亿元实施社会保障、精准帮困、城市建设、教育文体等为民办实事项目115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立体式创业生态圈、医养结合养老综合服务、“文化联盟”等民生领域改革,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如,投入财政资金8500万元,率先在全省开展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率先建成400个“阳光厨房”,打造食品安全监管平台,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率先制定实施《城西区困难群众精准帮扶12条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七增五提四扩”,进一步提升精准帮困的实施标准和群众受益面,目前已投资1600余万元,1613户2674名困难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脱困341户667人。率先在全市探索建立老旧楼院物业管理“五级服务”工作模式和物业奖补机制,投资500万元对辖区137个老旧散楼院开展物业提升服务。2017年,共发放各类低保金720万元,分配公租房630套,发放廉租房补贴42.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