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大通县唱响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歌”

来源:青海日报    日期:2018-03-26    浏览量:


鑫隆板蓝根营销专业合作社收获当归药材。


将军沟村产业发展西门塔尔牛。

初春时节,行走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广袤农村,尽管凉风习习,但到处可见干事创业的火热场景。

在现代化的农业园区,绿意盎然,鲜花盛开;在田间地头,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正在用智慧和汗水,酿造着甜蜜生活;在偏僻山村,丰富的自然禀赋让土地焕发生机……

刚刚过去的一年,沿着十九大精神的指引,大通县奋力奔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品牌农业,不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唱响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歌”。

农业园区:

科技引领大道宽

春分前后,天气还没有回暖。但在大通县景阳镇汇丰景园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内,却是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在园区内的三叶草核心区,不同颜色的鲜花竞相开放,与郁郁葱葱的常绿植物相互映照,美不胜收。

在高效农业区里,几名技术员“全副武装”,正在将基质土里培育出苗的生菜转移到螺旋架上培育。

“从基质土中把菜苗取出来,再将菜底部插到小的方块海绵中,这样放在螺旋架上,20天左右,菜就成熟了。”说这番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园区周边村里的村民薛桂英,现在她也是一名技术人员了。

大通汇丰景园产业园总经理董海清说,建设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激发了新活力。

“以高品质果蔬生产、都市休闲、青少年科教为产业重点,以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为重点,重视创新模式和创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充分发挥园区在西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从而构建高原特色生态田园综合体。”

自2016年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以来,大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

一方面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开工建设集自然风光、江南韵味和藏乡风情等有机融合的窎沟片区旅游扶贫产业园,另一方面打造以“引导休闲潮流,创造健康生活”为理念,以度假、乡村格调休闲为主题的景阳汇丰现代农业观光园。

如今,不论是通过土地流转还是吸纳务工,或是精准帮扶,园区周边的村民都积极参与到园区建设和生产中,获得了园区务工收益、生产技能收益,真正做到了农民不失业、不失权、不失利。

土地资源“活”起来

农民腰包“鼓”起来

振兴乡村,要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产业,必须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求链、完善利益链,让青山绿水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那么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卖?

大通县向化藏族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注重产业发展,增加农户收入。

“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增加贫困户收入。”采访中,向化藏族乡党委书记苏国玉说出了发展产业的三大特点。

发展特色种植业。通过大通县鑫隆板蓝根营销专业合作社、大通益民种养林业专业合作社,在将军沟村、三角城村、麻庄村种植药材150公顷,通过流转土地和解决当地贫困户就业,使农户户均增收4500元。通过大通三成洋芋良种育种专业合作社、乡亲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流水口村、上滩村、达隆村、驿卡村种植地膜洋芋460公顷。

来到上滩村大通三成洋芋良种育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祁三成和媳妇在仓库里清点着贮藏洋芋的数量。他们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让村民增加规模养殖,产业化模式发展喜人。

此外,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2016年将10万元扶贫资金投入到合作社,帮助合作社解决缺口资金,并要求合作社以每公顷4500元的价格流转贫困户的土地。按照要求,合作社还免费为贫困户提供了土豆种子、化肥,并以高于市场收购价0.05元的价格从贫困户手中收购洋芋。

而在当地,特色养殖业也是一张闪亮的名片。

以将军沟村、立树尔村等7个村为主,共有752户养殖林下鸡16.8万羽,其中贫困户314户,年产蛋总量为79万枚,实现利润80余万元,户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

我们知道,在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产业兴旺”位列第一,这让立树尔村第一书记方明感到振奋和欣慰。

他说:“不发展产业,立树尔村永远就像个‘乡野小姑娘’。”

如今,在乡政府的帮助下,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通县裕丰园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在立树尔村流转土地69.7公顷进行藏香猪养殖,土地流转资金达41.84万元,存栏量达4000头左右,年出栏量达1700头左右,使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左右,老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滋润。

而将军沟村也依托自然资源优美、地形条件独特、人文资源浓厚、农畜产品丰富的优势,在去年争取并整合扶贫等项目资金547万元打造“将军沟”旅游发展项目,以乡村旅游带动“将军沟”林下鸡和中藏药材品牌,把游客引进来,把农畜产品带出去。

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

老百姓生活“有奔头”

在汇丰景园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徐文田的温室大棚里,一颗颗鲜红欲滴的草莓在白花绿叶的点缀下煞是好看,整座大棚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红果子,麻点子;咬一口,甜丝丝。尝尝,这香梅绝对绿色健康,不用洗直接就能吃。”徐文田热情招呼着前来园区参观的游客。

“草莓在成长期温度高了容易得炭疽病,成熟期干湿变化频繁又易发白粉病,只要把这两种病防治好,种植草莓其实很简单。”他的言语间透露出新型职业农民特有的自信。

传统农业有太多局限性,而现代农业的创新空间非常大。转变观念、提升技术、学会经营后,农民也能挣高工资,也可以成为让人羡慕、受人尊重的职业。

目前,徐文田在园区承包了8座大棚,其中有5个棚种植草莓,剩余种植的是上海青、黄瓜等蔬菜,仅去年一年内,他经营大棚获得了7万多元的收入。

正在园区打工的景阳镇大寨村的贫困户杨芳兰也是一名逐梦者。她说,来园区打工,一是可以通过打工,有份稳定收入;二是可以学习到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我要争取早日成为职业农民,自己创业当老板。”今后,她打算承包园区的智能温室大棚,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和蔬菜经营品种,带领一家人共同致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如今,在大通,受惠于大通县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等,越来越多的农民和贫困户一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形象,成为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走上了现代农业致富之路。

这其中,大通县在2017年培育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社222个,培育家庭农牧场48家,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农户3.19万户,辐射带动农户能力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