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变“绿金”

——大通“煤矿村”矿区变景区的转型故事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18-05-18    浏览量:

  午后,阳光斜照在花海景区的木屋上显得格外暖和。坐在廊边,52岁的煤洞沟村村民冶德全,望着眼前这片即将开放的“花海”,深有感触。十几年前,这个属于煤矿区的村子被大面积开挖,土地塌陷的塌陷,草木破坏的破坏。如今,眼前漫山的草木丰了,沿坡种的“花海”即将开放。那个印象中只有灰黑色的村子,已经改变了她的形象。

  近年来,西宁市将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全力抓好生态建设,努力在生态脆弱、欠发达地区走出一条整体实现绿色发展的新路。当年村民们靠“煤”吃饭的生活方式,将随着眼前这片绿色的产业重新开始……

  过去,“黑金子”让村民有甜也有苦

  良教乡位于大通县东部,辖12个村委会32个自然村。改革开放以前,全乡以煤炭为优势,建了3个村办煤矿和1个乡办煤矿,年均产煤50余万吨,仅1982年到2000年,4个煤矿就产煤900余万吨,而靠煤矿收入生活的村民就有2000余人。按照村民的话说:“那些年,我们真是尝到了煤矿的甜头。”然而,随着开采和挖掘量不断加大,煤矿辖区的白崖村、煤洞沟村等4个村纷纷出现地势塌陷的情况,连续大面积的塌陷让村民生活在恐慌中。再加上煤矿开挖,让近3000余亩的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黑金子”的甜头渐渐淡化了。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2000年良教乡将涉及塌陷的4个村、180户1000余人全部搬迁建新村,并彻底将4个煤矿全部关闭。

  修复,持续十几年开展生态治理

  从2001年起,按照绿色发展、生态修复等政策的指引,良教乡生态治理工作逐步开启。良教乡党委书记李万智告诉笔者,从开展整村搬迁工作以来,良教乡40多年采煤的历史就此结束了。生态修复工作开启后,搬迁后的村庄一部分保留作为今后发展的产业;另一部分全部拆除进行土地复耕。98%的老宅基地拆除后进行了复耕、复林,煤洞沟村和白崖村的宅基地复林面积一下子增加了数倍。同时,良教乡还属于北川河水源保护地,为了做好水源地的保护工作,搬迁并关停了水源地内所有的生产企业,特别是煤矿清理后,良教乡也结束了对外排污的历史。随后,进行建设森林修复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经过近17年的林区保护和修复耕种,良教乡煤矿区恢复绿地400亩。绿水青山的画卷在良教乡徐徐展开。

  现在,“绿金子”让村民口袋鼓起来

  煤矿清理后,良教乡的林区和森林资源成了新优势。据良教乡乡长马国祥介绍,利用草山资源,良教乡对4个村开展分户养殖产业,从去年至今,通过精准扶贫政策,先后向贫困户发放种牛812头、饲料16万公斤。截至目前,共有293户受益,年均收入每户增加5000余元。借助逐步修复的生态资源,2016年,良教乡积极打造4A级花海旅游景区,该项目总面积2000余亩,通过利用原来的矿区和老宅基地等,建设花海观赏、天然林景区以及其他休闲区。项目落成后,已增加了2个村200余人的务工收入,15户贫困户44人实现脱贫。同时为50户贫困户免费开放摊位,保障开业后贫困户的收益。村民冶德金现在已经是景区的职工,从2017年入职景区当上管护员以来,每月领取了2600元工资,再加上老宅基地流转后的收入,冶德金的生活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了。

  沙布村村民奎占文去年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走进奎占文家,6间房屋宽敞明亮。院外160平方米的牛棚里,30头牛是他家主要的收入。奎占文告诉笔者:“去年,我免费领了4头牛后,逐步开始了扩大养殖的路子。现在自己养的牛加上替村里其他人代养的共有30头。一年来,我仅靠养殖就收入了4万余元。你看这些刚下的小牛犊,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