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为民赤子情 栉风沐雨脱贫路

——湟中县“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纪实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18-05-24    浏览量:

  2017年,湟中县上下同心,勠力攻坚,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圆满完成49个贫困村退出,3430户、11473人脱贫的攻坚任务。一年以来,全县156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勇扛重担、迎难而上,把驻村当家园,视群众为亲人,以脱贫为使命,实地走访,摸底排查,立足村情,务实创新,协调项目,争取资金,取得丰硕成果,涌现出一批成绩突出、群众认可、温暖人心的优秀“第一书记”。


——记鲁沙尔镇青石坡村“第一书记”陈永海

心存百姓期待 手抓脱贫实事

  2015年10月,陈永海受组织委派,到湟中县鲁沙尔镇青石坡村担任“第一书记”。几年下来,他肩扛组织重托、心存百姓期待、手抓脱贫实事,青石坡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面对村里的28户贫困户,陈永海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采取“挂图作战+精准施策”的方法,全面开启精准扶贫新模式,实现脱贫工作的全面攻坚。为解决道路、照明、河道治理等短板,陈永海积极争取建设项目,于2016年对全村247户人畜安全饮水进行全面改造,建成147平方米的党员活动室,硬化道路6.2公里,治理河道1公里,争取路灯70余盏,为贫困户争取各类捐款、物资累计20余万元,组织200余名党员干部,在50余亩搬迁废墟上栽种了3000余株树苗。针对贫困户缺资金的问题,积极发挥50万元互助资金与信贷资金捆绑的优势作用,向17户贫困户申请到2—5万元的贴息贷款77万元,向48户非贫困户申请贷款239万元,共计316万元,切实解决了发展产业缺资金的“钱袋子”问题。

  针对“留守村民”无法外出务工的问题,陈永海“引凤筑巢”邀请青海中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驻青石坡村成立枸杞初级筛选加工点,由公司负责送货上门,贫困户自由安排时间在家筛选务工挣劳务费,这种操作简便、易于上手、不耽误家务和农作的务工形式得到了贫困户的积极响应。现在已有18户贫困户报名参加,预计每户月收入可达1000—2000元左右。


走出扶贫新路子 带动农户奔小康

——记海子沟乡海南庄村“第一书记”顾正林

  2016年,西宁晚报办公室副主任顾正林被选派到海南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两年多来,他吃在村里,住在村里,鼓励村民坚定致富信心,多方引进致富产业,稳步提高全村人均收入,带领海南庄迈上了一条致富脱贫的新路子……上任之初,顾正林发现:村里的低保兜底贫困户的住房,因资金短缺年久失修而成了危房,贫困户的生命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说干就干,顾正林先后为村里争取到“高原美丽乡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贫困户的住房得到了保障,村民们也有了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往日的贫困村焕发出新的生机……环境变好了,产业要如何发展?顾正林和帮扶单位西宁晚报社决定投资57万元,从贫困户手中承包300亩撂荒地,种植洋芋,所获收益全部分给贫困户。两年多来,顾正林坚持在抓班子、带队伍上下功夫,指导村党支部每月开展固定党日活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民主决策等制度,落实村干部坐班制,推行村民事务代办制,实行党员服务承诺制。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顾正林组织村民和党员,观看十九大开幕式,与党员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在顾正林的带领下,党员干部发展致富的思路宽了、办法多了,执行政策、开展工作、服务群众的能力增强了,海南庄村也在2016年年底实现脱贫。


赤心为民的“80后”

——记田家寨镇拉尕村“第一书记”于忠峰

  2015年年底,于忠峰接到通知,要到湟中县田家寨镇一个叫拉尕村的地方担任“第一书记”,同时收到通知的还有市外宣办干部杨建民,他们犹如当年知青下乡一样赴拉尕村开展扶贫工作。

  刚踏上拉尕村的土地,于忠峰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挨家挨户地走访,最终确定贫困户34户88人。

  为了解决拉尕村“山路不好走、晚上没灯光、娱乐没场地”的问题,于忠峰通过群众自筹20余万元和争取项目资金310余万元,新建了村文化广场、村级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村级卫生室、村级文化舞台,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于忠峰结合实际,研究制订了符合拉尕村发展实际的脱贫计划。通过引进外地“致富能人”流转本村土地,并提供工作岗位,使村民在获得土地租金的同时,达到劳动力不出村可增收的目标。培训蒲公英、狼把草等种植技术,与种植户签订年度供销合同,预计每年每亩地收入1000元左右。同时,引导群众在发展养殖业上做文章,目前全村散养鸡苗1300只,预计年底每户增收1200余元。

  群众有什么困难,于忠峰就想什么办法。为18户贫困户申请临时救助金27000元,为患癌妇女冯长莲申请救助金10000元,为大病患者支全忠、李存德申请救助金10000元,建立村助学奖学专项基金,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奋发进取。在六一、中秋、重阳、春节等节日,累计为群众发放赠送面粉、食用油、化肥、鸡苗等物资总价值17万余元。


情暖百姓 心系群众

——记群加藏族乡唐阳村“第一书记”罗海宁

  2017年11月9日,群加藏族乡唐阳村党支部张金财书记和村里人给湟中县水务局送来两面鲜红的锦旗,其中一面是赠送给水务局干部、派驻唐阳村“第一书记”罗海宁同志的,上面写着“情暖百姓、心系群众”八个金灿灿的大字,并赞誉罗海宁同志两年来为改变唐阳村贫困面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2015年10月,罗海宁被选派到湟中县群加藏族乡唐阳村担任“第一书记”。上任之初,罗海宁首先加强村“两委”班子、优秀党员队伍、驻村帮扶队伍三支队伍建设,为推进唐阳村扶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起早摸黑到群众家中去走访、了解,掌握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及造成贫困主要原因,精准确定社会保障兜底、易地搬迁、产业发展、教育性辅助脱贫、公益性岗位等方面的对象,制定了针对34户贫困户的专项脱贫计划。

  针对唐阳村没有特色支柱产业的实际,罗海宁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在他的主导下,村里28户贫困户成立了金春种养殖合作社,进行了青稞种植、奶牛养殖项目合作。同时主动争取人饮改建工程,改善和解决了全村127户的安全饮水问题。安排4名贫困劳动力到群加林场担任护林员,年增加收入2万多元;安排7名贫困劳动力到群加河防洪治理工程建设工地务工,年增加收入1万余元。在他的引导下,2017年1月成立唐阳村互助资金管理协会,截至2017年11月底, 会员已覆盖全村4个村民小组,覆盖农户约180余人,发展会员66户,贫困户覆盖率达100%。累计发放金融模式贷款35户、111万元,为贫困户产业脱贫助力提质。


对标“精准” 扶贫攻坚

——记拦隆口镇卡阳村扶贫驻村工作队

  2015年,对于卡阳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中共西宁市委组织部扶贫驻村队来到了卡阳村,同村“两委”班子一道,紧盯“精准”二字,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以加强党建为统领,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环保绿化、农家餐饮、种植养殖等产业为载体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卡阳村原有的硬化路年久失修,坑洼之地较多,成为了横亘在发展乡村旅游、农家餐饮等项目面前最大的障碍。工作队通过与省交通厅等部门有效衔接,最终争取了项目资金1280万元,建设完成了7.8公里的乡村旅游公路。

  帮助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刘健龙申请了免息贷款,开起了超市;帮助年过80岁的蔡国发老人打造了属于自己的“蔡大爷自助农家乐”;为单亲父亲廖发瑜解决了免息贷款、养殖场地、优质鸡苗收购的一系列问题,让他办养殖场的想法成为了现实……

  驻村工作队坚持“抓扶贫必须抓党建,抓党建就是抓扶贫”的思路,先后建立了《卡阳村党支部一班人约束自己的具体内容》《党员十带头》《共产党员廉政准则》等规章制度,建强党组织阵地;通过开展同心脱贫先锋指数争创活动,围绕学习进步等六个方面,定期进行积分制考评,加强了农村党员队伍的管理。

  驻村工作队还积极探索引入民营龙头企业,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为支撑,辐射带动当地牛羊家禽养殖、农家乐经营等产业发展的大格局。先后投入资金1.5亿元,重点打造卡阳观光旅游、悠闲娱乐、户外锻炼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景区建设运营过程中,通过“内部消化”的方式,带动农户就业260余人,带动本村农户开办“农家乐”15户,带动贫困户劳动力38人,养殖牛羊鸡等百余头(只),农户收入大幅增加。


扶贫自述:难忘的上山庄

——记土门关乡上山庄村“第一书记”种延宁

  扶贫的日子很艰苦,扶贫的日子很孤独,但做的事很有意义。通过三年的努力,上山庄村村民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4200元增加到2017年的7500元,25户贫困户脱贫,上山庄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实现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土门关乡上山庄村“第一书记”种延宁说:“2015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贴近了村庄,贴近村庄里生活的人们。回想这两年的扶贫经历,涌上心头的是感恩,因为村庄带给我感悟,带给我温情和快乐。”

  2015年10月,种延宁被选派到这个小山村。从此,一个公安干警通过“扶贫”这个厚重的关键词,与上山庄村深深地系在一起。

  驻村不是一场所走就走的旅行。初来村子,种延宁放下铺盖就挨家挨户地“串门”。面对群众的不信任、不肯定,一次不行,还有第二次、第三次,慢慢地,乡亲们就把他当成了村里的一员,不管大事小事,都爱找他商量,真正把他当成了自己人。

  入村后,种延宁结合村里实际制定了上山庄村扶贫方案发展规划,并创办了合作社来提高效益。合作社吸收村里致富能人开展养殖业,并纳入14户贫困户,以能人带动贫困人员的帮扶模式让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贫困户温兴义当初建牛棚时没有钱无力修建,得知情况后,种延宁立即拿出自己的工资,帮温兴义盖起了牛棚。村北面的陈有才家,原来的老房子常年失修,西北角和东北角已经坍塌,种延宁帮助他搞起了运输盖了新房。

  想甩掉贫困的帽子,还是要在调整产业上做文章。种延宁利用一千余亩山地资源,通过“企业+工作队+农户”的模式,组建旅游管理机构,成功打造“上山庄花海”乡村旅游品牌,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奋斗就是幸福 奋斗就会更美丽

——记上新庄镇尧湾村“第一书记”赵雅萍

  尧湾村坐落在拉脊山脚下,地处脑山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寒冷,交通不便利和地理环境差,属于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2015年10月赵雅萍来到湟中县上新庄镇尧湾村担任“第一书记”。在走访摸底时,5社、6社的村民集体反映,2009年从山上搬迁下来后 ,这几年一到冬天就吃不上水,没有水的时候要走400米的路程去打水。核实情况后,赵雅萍经过7个月的努力,终于在2016年10月争取到了17.77万元的项目资金,实施了尧湾村人畜饮水修复项目,解决了81户330人冬天吃水难的问题。

  工作队到尧湾村后,发现村里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0—14岁留守儿童达230人。赵雅萍争取到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儿童快乐家园”项目捐助金额为10万元,建成了“儿童快乐家园”,让孩子们放学写完作业或在假期里有了看书、运动的专属场所。

  贫困户田乐春七年前外出打工受伤,无法从事体力劳动。赵雅萍了解这一情况后多方争取,为田乐春申请到省残联实施的2016年度“站立计划——中西部贫困青壮年股骨头坏死肢残人救助项目”,并赴北京接受伊利扎诺夫髋骨关节重建术治疗。

  村子里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缺失,但这都难不住赵雅萍。她首先从文化生活着手,组织开展了庆“三八”文体竞赛活动、“我爱我家 绿化家园”活动、“学家训 传家风”活动,并成立了尧湾村妇女健身队,举办“最美家庭故事会”、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之歌活动,评选表彰“好婆婆”“好媳妇”“好女婿”,进一步弘扬孝敬老人传统美德,让村民们的精神世界先富裕起来。


铁肩担重任 帮扶穷乡亲

——记田家寨镇窑洞村“第一书记”吴甦

  2015年10月9日,青海省公路科研勘测设计院办公室主任吴甦,收拾行李来到窑洞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始了他和窑洞村的扶贫路。

  确定34户精准贫困户后,吴甦仔细与村“两委”分析致贫原因,逐户商讨脱贫路径,制定了《湟中县田家寨镇窑洞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提出了“企业+农户”“公司+农户”的扶贫思路。

  村里要脱贫,基础设施是关键。吴甦多次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硬化广场1770平方米、村内道路1260米,改造居民用电310户,动力用电23户,累计投入资金448.7万元。同时,他还将窑洞村和周边村庄的150名贫困劳动力输送到附近高速公路工地,提高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向传统的种植业要效益。经过大量调研考察后,吴甦决定,鼓励贫困户试种经济效益较高的新作物——藜麦。

  经过多方联系,最终和西钢集团达成协议,由西钢集团投入500万元在窑洞村租赁548亩土地进行藜麦种植、加工。

  尝到了甜头的吴甦又琢磨起了发展养殖业。吴甦联系社会爱心企业免费为20户贫困户捐赠30头猪仔和160只羊羔。他还从网上搜寻销售商,商定购买2500只野山鸡,由商家代养一个月后再送回窑洞村。同时,争取支农资金40万元,支持34户贫困户筹建康海特种养殖合作社。春节前夕,合作社饲养的野山鸡开始出售,纯收入达12万余元。

  扶贫路上,他深知自己身单力薄,于是就把许多贫困家庭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引发了许多爱心人士的关注。有的为贫困家庭提供御寒衣物、书籍、文具用品被褥、粮油;有的为村“两委”提供价值六万多元沙发、电视、取暖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