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西宁市大通县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19-09-30    浏览量: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大通县牢牢牵住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持续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截至目前,累计谋划推出改革举措219项,全面深化改革呈现整体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的良好态势。

  该县四级医联体改革受到国务院肯定并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报道;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城乡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走在省市前列……

  在经济领域改革方面,着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改革任务,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税收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五证合一”改革,稳步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强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一系列经济领域改革,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较去年同期增长13%。

  在社会领域改革方面,深入推进四级医联体改革,从根子上解决“分级诊疗、双向转诊”问题。推进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政府权利“大瘦身”。此外,不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监察体制改革、教育综合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城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经过一大批社会领域改革,2018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459元和11279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28.3%和30.4%,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6.8%提高到2018年的45.89%。

  在文化领域改革方面,通过深入挖掘整合文化、体育、旅游资源,促进全县文化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开展图书馆组建理事会工作试点,构建政府、主管部门、事业法人“三级责任”体制和理事会决策、管理层执行、监事会监督“三权制衡”的现代事业制度运行机制。加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宣传文化示范县创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等项目。投资3000万元建设县融媒体中心。各项文化体育旅游改革举措的深入实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生态领域改革方面,深入推进环境保护体制改革,配合完成省以下环境监测,建立严格的源头污染防治和排放许可证制度。推行河(湖)长制改革,严格落实“谁分管、谁负责”管理工作责任制。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一头管理各方配合的新模式。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林业资源变资产、投入资金变股金、农民身份变股东的三大突破创新。推进集体公益林管护体制改革,提高护林人员工资待遇。通过一系列改革,该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百姓的环境获得感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