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修路再致富 后拉村翻身记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19-11-19 浏览量:
“后拉村翻身了!”
村里来了贴心人,后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李玉生不禁感叹:“这几年,后拉村越来越美,正如袁主任建立的扶贫微信群‘前进中的后拉村’一样,我们的梦想在前进中慢慢变为现实!”
村民提到的袁主任就是驻村工作队员袁铭佑,三年前,他跟着第一书记王占武来到后拉村,从此开启了三年的“翻身记”。
致富的路修好了
沿驮水沟路口进入后拉村,5公里的村路,大大小小的转弯有20多个。
环山而上,再环山而下,弯多、坡陡,“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驻村干部袁铭佑进村时的最初体验。
后拉村的庄稼人一辈子守着这里的大山,守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
全村207户农户中,贫困户33户138人,全村人均耕地0.27公顷。2015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940元,这些数字让来这里的驻村第一书记王占武和驻村干部袁铭佑心里凉了半截。
后拉村是一个典型的脑山村,土地干旱贫瘠,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人多、地少、收入低是基本村情。加上该村干旱、冰雹和霜冻年年发生,频次高,对农作物危害严重,严重制约着种植业的发展。
致富的路究竟在哪里?
“如果把这条路修上,我们种地的时候机器就可以开上来,庄稼收完后我们就可以及时拉下去卖掉。”村民杨虎成说。而村民的这个梦想一直未能实现。条件好点的村民几年内陆续搬走了,留下来的是没能力搬走的。
路难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村民看病难、上学难,发展产业更难。
袁铭佑说,天晴还好,一下雪路就打滑,没人敢进来。王占武和袁铭佑商量,有路才有“出路”,后拉村的致富路就是应该先修路。思路清晰后,他们多次前往县、市交通部门协调。终于,修路的事情有了眉目。在市统战部的协调帮扶下已经完成了5公里的道路硬化和拓宽项目。
“路宽了,硬化道路修到了家门口,我种的洋芋前几天刚拉到县城卖完。”村民李玉生说。
土暖气烧起来了
11月11日,在后拉村走教点,23个学生娃在校园里追逐嬉戏,外面寒风凛冽,屋内暖意融融。
“这多亏了驻村工作队给我们安装了土暖气。”26岁的教师杨玉琴说。
后拉村村民居住在山顶上,因地势高,入冬后气温比其他村低。一到冬天,娃娃们的小脏脸成了袁铭佑的一块心病。
“土暖气安装上后,只烧一个炉子,三间教室全都热了,娃娃们不挨冻,脸也干净了。”袁铭佑说。
在村民王秀英家,王秀英正在做午饭,谈到土暖气,王秀英高兴地说,以前生炉子只有一间屋子热,家里孩子也多,一家人围着一个炉子转,现在烧一个炉子四间房全都热了。
“驻村工作队还给我们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
“农村里装暖气只有个别人家才有,在咱们这个深山沟里,让整个村子的村民都用上暖气也算是个新鲜事儿了,这在贫困村里是第一个暖气全覆盖村庄,让农民也可以跟城里人一样在冬天享受到温暖。”后拉村党支部书记王旭武感叹道。
村民的心结解了
“他生病输液都是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边打针边核实需要上报的数据。”王旭武回忆道,2017年6月,袁铭佑未满月的孩子住院,媳妇给他发视频,孩子哇哇大哭,媳妇埋怨,袁铭佑一边安慰着,一边抹着眼泪,继续做着报表。
“当时一屋子的人都感动了,他这是舍小家顾我们后拉村大家。”随后的日子里,王旭武每召集开一次会,都要在会上说这个事儿。“袁铭佑的工作扎实不扎实,从他磨破的牛仔裤和穿烂的运动鞋上就可以看出。”驻村第一书记王占武对记者说。
村民冶七十八自己患有肺心病,妻子为二级智力残疾,母亲年事已高,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庭生活困难。
党的好政策使冶七十八一家脱了贫,但考虑到他家中的特殊情况,为了防止出现返贫现象,袁铭佑又多次前往乡政府和宝库林场协调,终于为冶七十八争取了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
“心结解了,好日子来了,感谢党和政府!”冶七十八逢人就这样说。
“李生福给我纳的鞋垫,王旭升给我送的饺子,随便进个村民家就能喝上热水、吃上一碗洋芋,心里暖了,干劲足了,一日后拉人,终生后拉情!”袁铭佑说。
“他真的是我们后拉人的好干部、贴心人。”后拉村村民李生福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