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教育改革发展成效喜人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18-09-10 浏览量:
一、突出改革地位,凝聚改革共识。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深化教育领域改革作为补齐教育短板、推动教育均衡、提升育人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以改革资源配置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方式、教育保障机制为重点,以破除影响和制约教育事业统筹、均衡、协调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为突破口,着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实施“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新时代幸福西宁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根据中央和省委、市委改革部署,围绕西宁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不足、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先后制定出台《西宁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西宁市城乡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西宁市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西宁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西宁市进一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文件,启动实施了集团化办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教育管办评分离等重点改革事项,坚持目标导向,落实主体责任,强化部门协同,注重统筹衔接,各项改革积极推进,改革成效不断凸显,育人为本、公平普及、注重质量、均衡发展的教育体系日益完善。
二、狠抓改革实践,强化改革成效。按照市委“确保改革任务相互协调、改革进程前后衔接、改革成果彼此配套,努力把各项重要举措落到实处”的要求,坚持以质量和公平作为改革的发力点,把加强最薄弱环节作为优先任务,把调整资源配置作为根本措施,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重要保障,以“教育公平有效保障、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更加优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为具体目标,改革正向纵深推进。
1.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均衡。针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以满足“有学上、上好学”、解决“农校弱、城校挤”为导向,启动实施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按照“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学段对应、以优带潜”的原则,研究制定《西宁市城乡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及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教研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督导评估等“1+9”制度体系,打破城乡区域隶属关系、管理层级等多重限制,组建涉及27所城区优质中小学、15所乡村中心校的12个教育集团,投资1234万元,实现了集团化办学城乡学校远程互动教学全覆盖,集团化办学的保障体系全面建立。着力完善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机制,集团校内实行同步共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评估、教学常规检查、教研活动、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等方面协调一致、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注重发挥党建联盟作用,探索管理团队帮扶试点,互派210名中层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进行挂职锻炼、跟岗支教,三县1400多名乡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和省外各校研修培训,逐步形成了“一个集团、多个校区,统一管理、整合发展”的办学模式。实施教育集团整体发展评估考核评价,设置6项A级指标、16项B级指标、40项C级指标,建立集团内统一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业务水平和校园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考核体系。以管理互融、师资互派、教学互通、学生互动、资源共享、文化共育、党建共抓、质量共评的“四互四共”运行机制为基础,城乡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的“西宁模式”不断完善,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2.推进招生制度改革,促进全面发展。主动与高考改革对接,逐步改变“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传统做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持续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创新招生入学宣传方式,及时主动公开政策信息,规范考试成绩宣传发布,确保招生入学公开、公平、公正;针对城区小学一年级适龄学生入学需求大于招生计划的突出问题,组织小学一年级预报名和小升初网上信息采集,持续加大入学政策解读和宣传,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加快消除大班额等教育项目建设、增加班级数进行内部挖潜,不断增加学位供给,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入学权益。研究制定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扩大均衡招生比重,继续实施示范高中面向三县农村户籍学生专项招生计划,累计招收三县学生235名,更好地满足了农村家庭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完善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录取办法等配套政策,扎实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和综合实践活动,率先全省在城区初中学校起始年级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综合改革试点,今年秋季,中考改革将在三县全面铺开。在今年7月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考改革推进会上,我市作为西部地区唯一代表进行了经验介绍,得到了教育部和各地教育同仁的一致认可。
3.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努力补齐短板。针对公办幼儿园占比低、农村学前“走教点”办学条件差、学前教育保育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认真落实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制定实施“十三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出台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岗位和普惠性幼儿园认定管理办法,落实奖补资金513万元,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79所,新增省级、市级示范园23所、市级一类园30所;落实政府购买岗位服务补助资金7459万元,购买岗位8666个。组织优质幼儿园结对帮扶,成立学前教育联盟,开展幼儿园课程设置、一日活动常规、自聘教职工管理、非法办园行为督导检查,学前教育保障水平和保教质量得以全面提升。聚焦偏远农村适龄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先后投资9500万元,分两批实施了124个农村学前“走教点”改造,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市6663名边远农村幼儿将彻底告别在危旧校舍上学的历史,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20名以上幼儿学前教育资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全覆盖。目前,我市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已达7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104%。
4.建设现代职教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立足职业院校部分专业设置与产业结合、市场需求对接不紧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加快推进湟中县职教中心、湟源县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等项目建设,组建成立西宁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和湟中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以绿色发展、宜居宜业宜游、打造核心增长极为目标,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新增风电场运行维护、太阳能技术应用等6个专业,对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与产业链契合度不高的专业进行调整优化。实施中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拟建设15个市级品牌专业,积极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全市职业院校与省内外50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育人模式改革,去年以来,引进企业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在学校建立“校中厂”“厂中校”18个,设立大师工作室6个,与长城电器、华鼎机械等8家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合作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青海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城院共享基地挂牌,与中科院科技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成立中科青海创新教育学院,为西宁创新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支撑。目前,我市“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4.8%,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9.1%,西宁市已成为全省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
5.鼓励民办教育发展,满足多元需求。针对民办学校普遍存在投入有限、场地不足、安全隐患较多、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着力深化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管机制改革。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细化我市贯彻措施。坚持党的领导,切实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理顺民办学校党组织隶属关系,确保民办学校始终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对民办学校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明确分级审批权限,建立分类管理分类登记机制,对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在税费优惠、用地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规范社会力量投入教育的准入条件,拓宽办学筹资渠道,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办学,完善民办学校退出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举办学校,目前,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华联附属中学在建项目正加快推进,今年城洽会期间,与西宁伟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积极引导民办学校服务社会需求,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培育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民办教育品牌。
6.改革教育管理方式,强化依法治教。针对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尚不健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和评价还不充分等问题,探索推进教育管理方式改革。一是实施学校管办评分离,厘清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权责关系,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推行权责清单、政务服务目录、公共服务事项、“最多跑一趟”等清单管理,加强学校章程和配套制度建设,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将三县四区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国家质量监测,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对各县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测试评估,为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二是深化教育督导改革,组织非领导职务干部、离职校长成立视导组,深入学校、课堂进行诊断评估,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持续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动态监测和复查,强化对三县义教均衡迎检督查和问题整改,2017年,三县继四区之后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城中区、城西区、湟中县获评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填补了我省空白。
7.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素质。一是大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建立56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习所,成立宣讲团,深入组织开展“四爱三有”主题教育和书记、校长论坛,通过明确践行标准、实行清单管理、注重学讲互动、加强联点督导、强化考核评价等措施,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二是大力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深入实施教师发展“园丁工程”和青年教师“奋飞计划”,统筹五级培训联动机制,分类分层按需施训。出台中小学教师考核评价指导意见和加强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政策措施,60%的国培、省培计划用于支持乡村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累计培训乡村教师1.02万人次。积极支持“青南支教”计划,每年选派青年骨干教师赴青南三州开展支教工作,促进了青南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是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建设。落实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探索出台《关于城乡一体化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和动态调整管理办法》,实施职业学院、特殊教育和幼儿园教师专项补充计划,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落实省定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副高和中级岗位结构比例,实现了教师职称评聘结合,教师队伍凝聚力、创造力不断激发。陆续出台了涉及政府购买农村学前教育走教点服务岗位、教职工岗位工作量标准、绩效考核、教师评价等一系列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四是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实施师德规范“五项工程”,将师德教育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师德报告会、名家讲堂、演讲比赛等活动,分年度评选师德楷模、美丽教师、“四有好老师”,不定期组织有偿家教、体罚和变相体罚师德失范专项整治,实行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和师德“一票否决制”,全面建立师德档案。涌现出了马复兴、杨毛吉、汪昌祥、吴延金等一批立德树人标杆,西宁教师队伍形象和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