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与劳模精神

闫树声

来源:延安精神库    日期:2020-12-18    浏览量: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的劳模运动,是领导社会生产和各项建设事业的有效的组织形式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前所未有的劳模运动,产生了伟大的劳模精神,它不仅成为动员和鼓舞边区人民战胜困难、坚持抗战的精神动力,而且为我们后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是树立、表彰和学习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的运动。当时“劳动英雄主要表现是生产好,并以生产影响和推动别人生产,农村中的劳动英雄是以私为主,公为副。机关部队及公营工厂中的劳动英雄,是以公为主,私为副……。模范工作者主要表现是工作好,以其优良的革命品质,正确的思想作风,真正能为群众服务。”“劳动英雄是生产运动的产物”,“模范工作者,则是整风运动的产物”①。

  劳模运动是随着边区的生产运动的发展,由局部到全面,逐步发展起来的。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劳模运动初期阶段。1938年到1941年为劳模运动初期阶段。陕甘宁边区群众性的表彰先进、奖励劳模是从1938年1月1日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开始的。“竞赛会”是“为着更广泛地动员和鼓励战时生产,提高工人的劳动热忱和纪律性,鼓励改良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国防经济建设,完成工人阶级在国防建设中,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先锋任务”而举办的。会上评选出名誉奖2名,团体奖11个,个人甲等、乙等、丙等奖共154个。毛泽东亲自为颁给劳动英雄的奖状题词②。1939年,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和《督导民众生产运动奖励条例》,规定:凡人民对发展生产获有特殊成绩者;凡领导民众生产运动的机关及其负责人获有特殊成绩者,均可得到政府的奖励。是年1月举办了边区农业展览会,5月举办了边区工业展览会,分别表扬奖励了在农业和工业方面的有功人员。1940年1月边区举办第二届农业展览会。1941年举办的边区农业展览会和工业展览会,都评选、奖励了劳动英雄,少则数十名,多则数百名。从此,边区的劳模运动便初步开展起来。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政府开始实行奖励生产制度,初步涌现出了一批劳动英雄。但是由于此时还没有组织大生产运动,奖励劳动英雄,学习劳动英雄,还未形成普遍的群众运动。

  劳模运动普遍发展阶段。1942年到1943年为劳模运动普遍发展阶段。随着大生产运动的开展,1942年,劳动英雄不断涌现,工厂中出现了赵占魁,农村中出现了吴满有,合作社出现了刘建章,机关中出现了黄立德等著名的劳动典型。也涌现出了不少领导生产建设成绩卓著的优秀干部。党和政府在群众中宣传推广他们的先进事迹,组织群众生产运动,收到很好效果。

  最广泛、最深入的是工业战线上开展的赵占魁运动。赵占魁是边区农具厂的熔炉看火工,自1939年进厂,始终如一,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1942年9月1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向模范工人赵占魁学习》的社论,指出赵占魁“所一贯表现出来的——始终如一、积极负责、老老实实、埋头苦干、大公无私、自我牺牲的精神,也正是我们新民主主义地区公营工厂工人所应有的劳动态度。这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值得崇敬的,值得大大发扬的,值得我们来学习的。我们希望边区有千万个赵占魁一样的模范工人涌现出来。”同年10月12日边区总工会发出“关于开展学习赵占魁运动的通知”,号召全边区工人“学习赵占魁之勤苦劳作始终如一的精神,及其新的劳动态度,以掀起一个广泛的运动。”③很快,边区许多工厂的工友们都提出了“向赵占魁看齐”的口号,激发生产热忱,提高生产质量。这时,赵占魁又“向全边区工厂工友提出开展友谊的生产竞赛。”仅一年时间“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劳动热忱,增加了产量,节约了成本,而且部分改造了思想作风和领导作风,并显著地改变了职工们的劳动态度。”④赵占魁运动不仅开创了一个新的物质世界,实现了丰衣足食,而且还开创了一个新的精神世界,极大地改变了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工作和劳动态度,使他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农业中的吴满有运动也很显著。吴满有是延安县柳林区二乡的吴家枣园的农民,是边区第一个农民英雄。吴满有翻身不忘共产党,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到1942年已成为“吃不愁,穿不愁,他已经变成一个富裕农民了。”⑤1943年1月1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开展吴满有运动》的社论,认为吴满有“肯劳动,有办法,各方面起模范作用,是我们今天发展生产运动中最好的榜样。”“各地政府应大规模地发展吴满有式的劳动英雄,帮助他们,奖励他们,这对生产运动的向前发展有很大影响。去年延安县的春耕运动,由于吴满有被选为劳动英雄,每区每乡都因而增加了开荒的数目,都互相竞赛,加紧耕垦。吴满有本村去年开荒亩数就超过原计划的50%以上。”⑥全边区农村开展“吴满有运动”,各分区、各县、各乡、各村,都有自己的“吴满有”。绥德县沙滩坪区一乡郝家桥村的刘玉厚、延安县蟠龙区雷家川马家沟村的申长林、延安县马丕恩和马杏儿父女、志丹县后仓沟马海旺、米脂县桃镇六乡郭家沟的郭凤英等,是成千上万个农业劳动英雄的佼佼者。他们不仅自己创造出很高的劳动标准,还带领广大群众一起把边区的农业搞上去。

  与此同时,边区留守各部队也开展了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运动,有警一旅的郝正业运动,警三旅的张治国运动、郝树才运动,三八五旅的武生华运动,三五八旅的王德才运动,三五九旅的王福寿运动,独一旅的冯振僧运动,炮兵团的冯国玉运动等。在机关、学校和其他工作方面都开展了劳模运动,产生了各自的英雄和模范。如中央党校的黄立德,南区合作社的刘建章,中央印刷厂的佟玉新,三五九旅家属陈敏等。

  为了推动劳模的先进经验和事迹,1942年底到1943年初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上,表彰奖励了成绩卓著而又刻苦奉公、在群众中有威望的王震、习仲勋、黄静波、王世泰、马文瑞等22名领导干部,毛泽东亲笔为每个人题词。给三五九旅、延安县委县政府及延安县南区合作社三个单位以团体奖励。为了总结交流经验,推动生产运动和劳模运动更大发展,1943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与边区生产展览会同时召开。出席会议代表185人。劳动英雄赵占魁、吴满有、黄立德、李位、刘建章、郭凤英、马丕恩等十几人被选进大会主席团。11月29日,中共中央宴请劳动英雄,毛泽东作了《组织起来》的重要讲话,并参观了展览会,会后邀请申长林等17位劳动英雄座谈生产经验。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政府更加重视表扬奖励劳动英雄的工作,劳模运动和生产运动相结合,形成了比较普遍的群众运动。

  劳模运动更加完备发展阶段。1944年到1945年为劳模运动更加完备发展阶段。为了把生产运动和劳模运动不断引向深入,1944年1月,延安《解放日报》开辟了“边区生产运动”专栏,系统地介绍了吴满有、刘玉厚、申长林等十几位著名劳动英雄的典型材料,供各地群众学习和参考。加上边区劳动英雄大会的推动,1944年边区的劳模运动又有了新的进步和发展。第一,劳模运动推广到各行各业。随着生产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政治、文化、军事、卫生、司法等全面性建设的开展,各地各方面都涌现出了许多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有的地方还开始了模范工作者运动。这样,劳模运动便突破了以往生产范围的圈子,开始推广到各个方面。第二,实行了劳模民主选举制度。1944年7月,边区政府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劳模必须是“边区各项建设事业中的积极组织者与各项政策的彻底执行者,而且在人民大众中有威望、有信仰、为人民大众所公认的英雄与模范人物。”劳模的产生必须由各系统各部门群众进行认真地选举,慎重从事,宁缺毋滥。第三,先进开始由先进个人向先进集体发展。各地出现了一批像延安吴家枣园、淳耀白塬村、绥德郝家桥、三五八旅段全才连、警一旅马仁义班等先进集体。1944年12月22日至1945年1月14日,边区政府召开了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举办了边区建设展览会。出席会议代表476人,比第一次劳动英雄大会代表增加了两倍多。赵占魁、吴满有、刘建章、张治国、沈鸿等英模被选进大会主席团。毛泽东在《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的讲话中,再次热情地赞扬了劳模们的创造精神,肯定了他们的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这次大会选出了463名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其中特等74人,甲等200人,乙等189人,另有7个旅获军队团体奖。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劳模运动全面展开,劳模大量涌现,七十二行,行行有劳模;实行了劳模由群众民主选举的制度,提高了劳模质量标准。

  二、劳模运动中的劳模精神

  1944年12月22日,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召开,大会主席台两侧挂着醒目的标语,是对劳模精神的概括,其上句是:“劳动英雄们:劳动好,学习好,又能公私兼顾、不自高、不夸大,永不脱离群众”,这是劳动英雄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下句是:“模范工作者:忠于革命,精于业务,勤于学习,善于创造,团结于部,联系群众”,这是模范工作者无限忠诚,埋头苦干的精神境界。而以身作则,大公无私则是他们共同的精神特征。

  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劳动英雄在生产上成绩卓著,有新的创造,堪称榜样和典范,他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也为广大群众敬佩。赵占魁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特等劳动英雄,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在他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赵占魁原是山西同蒲铁路介休车站修理厂的翻砂工,抗战爆发后介休沦陷,他拒绝为日军做工,冒险逃出,到处流浪。1938年五六月份辗转到了延安,进了抗大职工大队和延安工人学校学习。通过学习,赵占魁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6月,赵占魁来到延安温家沟农具厂担任熔铁炉的看火工,在高达2000度以上的熔铁炉旁,为制造犁铧和枪炮,他夜以继日地冶炼着铁水,被毛泽东称为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

  赵占魁有以厂为家、专挑重担的主人翁劳动态度。他干熔炉看火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即使在夏天,身上还要穿着代替石棉衣的厚棉袄,披着皮裙,终日流汗不止,但他从未有怨言,也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额外要求。赵占魁勤于钻研业务知识,改进熔炼技术,无私传授技艺。刚开始炼铁,1斤焦炭只能炼1斤铁,消耗大,成本高。为了少费炭,多炼铁,他反复研究和试验,终于可以用1斤焦炭炼2.5斤铁。过去产品的合格率只有40%,浪费很大。他琢磨冶炼技术,掌握火候,使合格率提高到65%。化铜的罐子是用坩土制成的,开始时一个化铜罐只能化二至三次铜,他苦心钻研,接连试验和改进,终于使化铜罐的化铜次数增加了两倍。过去该厂耐火器材耐火程度不高,直接影响到生产。他和工友们一起设法改进,使耐火器材的耐火温度提高到了1800度,赶上了当时中国有名的安阳耐火器材,创造了奇迹。

  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农民劳动英雄吴满有的身上也闪耀着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精神的光芒。吴满有的老家在陕北横山,1928年大灾荒时,他携妻带子逃难到延安,还是无法生存,先后又卖了两个女儿,艰难度日。1934年当地闹红搞土地革命,他翻身作了土地的主人,二弟也参加了红军。吴满有身体强壮,具有农民勤劳、憨厚、朴实的品质。他地种得多,荒开得多,粮打得多,缴公粮踊跃争先,数量既多,质量又好,是一个抗属,从来不要政府照顾。1941年他共收粮34石,缴公粮14石3斗,公草1000斤,公债与公盐代金共815元。这正如他所说的:“我的兄弟用血保卫边区,我用汗保卫边区。”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区乡干部和群众的称赞。柳林区区长说:“有了他,公事就好办,他一个人的行动,比一百张嘴的解释还有效。”群众同声赞扬吴满有:这样的好人,还有啥话说。吴满有及其事迹的发现与宣传,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他找记者莫艾了解情况时指出,只有自力更生,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才能冲破国民党的封锁,坚持抗战到最后胜利,这是宣传吴满有的战略意义。陕甘宁边区政府经过调查核实,在群众大会上,正式宣布吴满有为全边区的劳动英雄、模范抗属、模范公民。

  无限忠诚、埋头苦干的精神。在模范工作者的群体中,每个人的先进事迹都放射着无限忠诚、埋头苦干的精神光辉。被誉为合作经济功臣的刘建章,把延安南区合作社由一个小消费合作社,发展成一个经营生产、消费、运输、信用的综合性合作社,这中间不仅渗透着他的智慧和汗水,而且反射出他的作风与精神。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干会上强调指出:南区合作社式的道路,就是边区合作社事业的道路;发展南区合作社式的合作社运动,就是发展边区人民经济的重要工作之一。并亲笔为刘建章题词“合作社模范”。

  南区合作社是党中央到陕北以后,于1936年12月20日在延安沟门上创办的。开始只有社员160人,职工3人,是个小消费合作社。1937年3月推选刘建章为主任后,他冲破了合作社的教条主义、公式主义,不拘守成规,取消了社员入股金额限制;不限制股份的红利,不论社员股金多少,一律照股分红;不限制社员对股金处理的权利,每个社员都有随时退股的自由;不限制社员资格,各阶层人民都可以加入,机关团体也可以加入;不一定用现金入股,允许群众用公债、实物等入股。突破了消费社的经营范围,将业务逐渐扩展到生产、运输、信用等各方面,成为综合性合作社。

  1939年下半年,刘建章在南三十里铺与私人合伙成立了“兴华号”。南区合作社入股200元,区政府入股100元,吸收私人入股700元。公私合营,利益共享,这是刘建章在特殊的条件下走出的一步极富创意的新棋,开创了“民办公助”的道路。刘建章把南区合作社办成南区人民的经济中心,积极地开展了为群众代交公粮、包运公盐、代交人民的各种负担,优军优抗、代政府发放农贷、征收牲口税、安置难民等社会服务事业。在南区合作社第二次社员代表大会上,刘建章提出争取在几年内达到全区人民穿衣自给,多方面筹集资金办起了新合织布厂。为了保证织布厂用纱,他发动妇女开展纺纱运动,刘建章的家乡南庄河成了南区妇纺运动的发祥地,经过他艰苦细致的工作,到1942年底,南区社已组织了800多人,占到延安县妇纺人数的36%,每个妇女收入500多元。驮运公盐本是农民应尽的义务,刘建章以公盐代金的方式转化为农民投资的股金,不仅公盐任务全部由南区社代为完成,而且每1元代金到年终还分5元钱的红利。在刘建章的带领下,南区社成了在政府和群众之间一座宽阔的桥梁,连接着信任,连接着力量。

  以身作则、大公无私的精神。这是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共同的精神特征。在陕甘宁边区的生产运动和经济建设中,涌现出许多科技劳模,以身作则,大公无私的精神在他们身上显现得淋漓尽致。

  李强,作为边区军事工业的领导者,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身作则、大公无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使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工业不仅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也推动了边区民用工业的迅速发展。李强坚持自学军工知识,以用带学,以学促用,推动了解放区弹道学研究的发展。由于李强为边区的军事工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1944年5月被评为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并荣获毛泽东亲笔题写“坚持到底”的奖状。

  沈鸿,1938年2月,携带上海利用五金厂的11部机床,与该厂的7名青年工人历经坎坷,来到延安,参加革命。沈鸿带来的机床是生产机械设备的工作“母机”。他的到来,使延安机械制造工业的局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沈鸿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机器制造厂(也称茶坊兵工厂)厂长、总工程师。他凭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坚持“抗日需要什么,就设计制造什么”的宗旨,主持设计制造出蒸汽锅炉、薄铝板轧机、炼焦设备、造币机等134种型号数百台(套)机器设备,使边区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被誉为“模范工程师”。由于沈鸿对边区工业基本设施作出的突出贡献,1944年5月被选为边区特等劳动模范,并获毛泽东亲笔题写“无限忠诚”的奖状,同年12月再次被评选为边区特等劳动英雄。

  钱志道,先后任陕甘宁边区军工局工程师、茶坊工艺实习厂三厂厂长、纸坊沟化学厂总工程师等职。他处处以身作则,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埋头苦干,锐意创新,因陋就简,反复试验,研制成功了火药、炸药、硝化棉、硝化甘油、迫击炮弹发射药等急需的军用物资,促进了边区军事工业的发展。他还研制成功了证券纸等,使边区的纸币工业有了充裕的原材料。钱志道的卓越成就,被誉为陕甘宁边区基本化学工业的奠基人。1944年5月,被评选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并荣获毛泽东亲笔题写“热心创造”的奖状。1945年,钱志道再次被评选为边区的特等劳动英雄。

  陈振夏,先后担任延长石油厂工程主任、厂长。他率领石油厂职工,以高涨的革命热情,克服重重困难,在延长七里村油区打出“旺油井”,并扩大了七里村油区。1943年生产原油达1279吨。在炼油方面,因陋就简,土法上马,采用单一蒸馏法,从1939年至1946年,共生产汽油163.94吨,煤油1512.33吨,蜡烛5760箱,蜡片3894公斤,1946年4月,首次采用管子输送原油入锅加冷却水,并在原油锅上加设分馏塔,提高汽油产量。以后又不断改进原油分馏方法,实行重油裂化法,汽油产量提高27%。1944年5月,陈振夏被评选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并获毛泽东亲笔题词“埋头苦干”的奖状。

  华寿俊,1939年4月,时任延安自然科学院教员,到振华造纸厂兼任技术员,他面对造纸原料奇缺的现实,思索和寻找造纸原料。华寿俊发现当地群众用马兰草搓草绳,这说明马兰草有韧性。而马兰草在陕北的山上随处可见。于是,华寿俊就选用马兰草做造纸原料,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制造出马兰纸。这种纸抗水、坚韧、光滑、有拉力,但纸色发黄。在初试成功后,华寿俊又反复用碱对原料进行炮制处理,分解纤维,并对捞纸和晒纸工艺进行改进,使马兰草造纸技术获得完全成功。用马兰草造纸的发明成功,使陕甘宁边区的造纸原料的来源有了保障。由于在发明马兰草造纸上作出了显著贡献,华寿俊于1944年5月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甲等劳动模范。

  三、时代呼唤劳模精神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涌现出来的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他们不愧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当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上讲话中说,劳模“有三种长处,起了三个作用”。

  第一是带头作用。劳模创造了超过一般人的劳动标准和工作标准,领导以劳模的标准号召群众,把低标准逐渐提高,把劳模的标准由个别逐渐普及到一般,从而推动工作的前进。当时,在淳耀县白塬村有个石明德当了劳动英雄,附近几个村子的群众就纷纷说:‘石明德当状元,我们为什么不能呢?’‘石明德能干好,咱们也能于好’,于是就有许多群众和石明德比赛,结果这几个村子的生产工作就提高了。类似这种情况的还有吴满有领导的吴家枣园,陈德发领导的马家沟,张振财领导的城壕村,刘玉厚领导的郝家桥,白德领导的白家峁等,都在劳动英雄的推动下,把生产搞得很好。赵占魁是工人的典范,边区总工会根据赵占魁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境界,提出了模范工人的标准,号召全边区工人都要做到:爱护工厂,严守纪律;积极工作,始终如一;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爱惜工具,节约资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努力学习,帮助别人;克己奉公,团结群众。这些赵占魁能够做到,其他工人也应该做到。正如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上所说:“有劳动英雄带头,一切都好办了。”⑦

  第二是骨干作用。劳模是群众中的积极分子,有威信,是团结群众的核心。以农业劳动英雄吴满有为例,他不只自己一家富裕起来,尤其在于他领导了他本村——吴家枣园的全村变工,使全村每家都多打了粮食,都丰衣足食,把吴家枣圆变成‘劳动模范村’了。吴满有响应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他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把全村22个劳动力组织成了变工组,他亲自当总组长。第一年变工取得好成绩,粮食至少增产80%,村里人都纷纷找他继续领导变工。第二年吴满有把全村全部劳动力和牛犋都组织到变工组里,全年变工不散。吴满有还把吴家枣园的经验推广到全柳林区二乡,使二乡变成模范乡。吴满有的骨干作用使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变成了广大农民的实际行动。

  第三是桥梁作用。劳模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桥梁,他们把群众的意见和经验向领导上集中,又可以把领导上的方针政策带到、贯彻到群众中去,起着沟通领导和群众的桥梁作用。每次劳模大会,劳模都把群众中的实际经验和具体要求带上去,也把领导上的决策带回去宣传,并身体力行组织贯彻。还有劳模之间的相互交流经验,使地区、部门间沟通。正是这种桥梁作用,使领导和群众密切结合起来。

  在中国革命史上,成千上万的劳模尽管所处的年代不同,职业各异,但他们都有一颗赤诚的心,用自己的行动,用不朽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就是劳模精神。

  劳模精神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革命和战争的年代里,需要这种精神,在建设新中国的岁月里,也需要这种精神,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仍然需要继承和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抚今追昔,我们不能忘记,合作经济的功臣刘建章,以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精明果敢,成为共产党内最早吃股份制经济这只“螃蟹”的勇敢者,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最早探路人。老劳模孟泰爱厂如家,用孟泰仓库为企业管理作出杰出的贡献。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马永顺,生命不息,造林不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想着他的红松林……劳模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劳动者的宝贵财富。

  劳模精神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意识的集中反映,代表着时代的主旋律。不论是20世纪40年代、五六十年代,还是八九十年代,乃至今天,劳模们刻苦钻研,不断创新,都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沈鸿“抗日需要什么,就设计制造什么”,到华寿俊用马兰草造纸的成功发明;从倪志福的钻头到包起帆的抓斗;从郝建秀的五一织布法到马桂宁的马派服务艺术;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为国争光的“海尔人”张瑞敏;从“两弹一星”的元勋邓稼先到载人飞船研制者的攻关精神等,无一不是体现了时代的先进成果。

  尽管时代不同,劳模也由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苦干实干为主转向今天的高科技、高知识、商智能等多成分并重发展,但他们对所处时代的先导作用、示范作用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劳模精神。尽管他们创造的记录会被打破,他们发明的经验、新技术会落伍,但他们艰苦创业、不断创新的劳模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作者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①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1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9页。

  ②1938年1月10日、20日延安《新中华报》。

  ③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3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页。

  ④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3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8页。

  ⑤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2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94页。

  ⑥1943年1月11日延安《解放日报》。

  ⑦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1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46页。


  延安时期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论集/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编;付建成主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06

上一篇:边区工人的旗帜——赵占魁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