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党史】永远为了老百姓的“牧人”尕布龙——洪银云作品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0-11-10    浏览量:

诵读人:洪银云,来自城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诵读感言

  读完尕布龙先进事迹后,我对尕布龙的事迹和精神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更深切的体会。通过一段段故事,我感受到的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领导干部坚守一生的对党忠诚,坚守一生的为民爱民,坚守一生的担当尽责,坚守一生的克己奉公,坚守一生的艰苦奋斗。

党史书籍推荐


  《红星照耀中国》(曾译《西行漫记》),自1937年出版以来,畅销至今。董乐山译本是今天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经典读本。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红色根据地的情况。此次新版配有十余幅珍贵历史照片,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经典版本。董乐山,翻译家,作家,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6年冬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译作《第三帝国的兴亡》(合译)、《一九八四》《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红星照耀中国》等均有广泛影响。

江南点评

  声音条件好,讲述自然生动,吐字发音准确,节奏处理到位,制作精良。不足是结尾结束的过于仓促。


  “一辈子放牧摸黑又起早,马背上颠簸的岁月累弯了腰;放牧着昨天,放牧着明天;追逐过彩云迷恋过花草;从不辗转昨日的围栏;总在把新的牧场寻找;大河也拦不住,沙漠也挡不住……”整理采访笔记和翻阅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的材料时,记者脑海中经常回响起蒙古族歌曲《牧人》的旋律。

  尕布龙,蒙古族,1926年出生于青海省海晏县一个牧民家庭,1950年1月参加工作,195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青海省委常委、青海省革委会副主任、青海省副省长等。

  2011年10月8日,“永远恪守共产党员的信念”的尕布龙,这个“永远为老百姓放牧,当公仆的人”离开了他热爱的土地。

  一家办了30年的“牧民店”。

  1971年,尕布龙当选为中共青海省委常委,任省畜牧厅厅长。当年,省政府办公厅给他腾出一套省长住宅楼,但他决定不搬,仍住在畜牧厅家属院80平方米的4间平房里。这个家属院是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房子破旧潮湿,室内没有自来水、厕所,也没有暖气,他一住就是18年。省委书记两次动员他搬进省长楼,尕布龙都是那句话:“我在牧区当县委、州委领导近20年,找我的牧民很多,我会藏语和蒙语,可以给来省城求医、办事的藏族、蒙古族牧民当翻译。如果搬进省政府大院,大门口有岗哨,牧民找我就不方便了。”

  30年前,尕布龙把自己住的4间平房用土坯隔成了5间半,半间当自己的卧室,其余5间共搭了11张床,免费为来西宁治病、办事的牧民提供服务,成为闻名全省的“牧民店”。1988年,省政府办公楼和住宅区分开管理,住宅区不设岗哨,尕布龙才搬进了省长楼,同时把他的“牧民店”也搬了进去。

  尕布龙在省政府大院内的房子是两层复式楼,里面摆放着11张床铺,客厅里并排放着4张陈旧的课桌,桌两旁摆着40把椅子。几十年来,尕布龙在这里接待了无数有困难的农牧民。

  有一次,海南州一个藏族牧民的孩子患了急性脑膜炎,情急之下,这个牧民首先想到了尕布龙,就把孩子干脆送到了他家里。因为在他心目中,尕布龙救不了孩子,孩子也就没救了。那天晚上9点,孩子送到尕布龙家,10分钟后就被送到了医院。在进行抢救的10个小时里,孩子一直昏迷不醒,尕布龙一直在抢救室外焦急地等待着,直到孩子转危为安时,他才悄然离去。

  当西宁的大多数人家都用上煤气灶时,尕布龙一家还在用煤炉子。为了让前来治病的牧民能及时熬中药,他家常年生煤炉子。尕布龙家的“牧民店”里,几乎天天有人。尕布龙家每天要做5锅面条,每月要给“牧民店”买300斤面粉,每年要买6吨煤。尕布龙和牧民们一起吃大锅饭,从来不单独开灶。

  据尕布龙的秘书杨牧飞、司机杨杰介绍,十几年来,仅他们从尕布龙家护送到医院就诊的贫困农牧民患者就有3000多人。据粗略统计,30多年来,经过尕布龙找医院治病的农牧民群众有7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