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党史】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曹建涛作品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0-11-23    浏览量:


  诵读人:曹建涛,来自西宁市第五中学。

诵读感言

  在异常艰苦和险恶的环境里,李大钊毫不畏惧,始终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烈,他们向往和追求共产主义,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英勇无畏,勇于献身,最终才有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新时代的青年教育工作者们,要从李大钊等先进人物身上汲取力量,为社会、人民培养更多优秀接班人。

党史书籍推荐


  本书从历史的细节着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用清新可读的文字、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史料图片,再现这段人们知道但却并不清晰的历史。通过发掘历史,作者理性地将五四时代的那些人和事系统地还原到历史的现场,力求真实呈现五四运动的细节和原貌。该书作者丁晓平, 1971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文学、历史、学术的跨界跨文体写作。主要著作有《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传》《光荣梦想:毛泽东人生七日谈》《王明中毒事件调查》《硬骨头:陈独秀被捕纪事》等。

江南点评

  发音准确,感情真挚,表达细腻,讲述自然生动,整体节奏掌控得当。

  一袭长袍,两撇黑须,目光深邃,态度从容——临刑前,他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

  这是革命先驱李大钊,定格在人民心中最后的形象。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生于河北乐亭县。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彼时的中国,正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仁人志士都在思索,中华民族的路在哪里?中国人民的明天在哪里?

  “人生的最高理想,在于求达真理。”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苦苦探求中国未来道路的李大钊备受鼓舞和启发。

  位于乐亭县大黑坨村的李大钊故居中,有一把淡黄色的陈旧藤椅。这把藤椅是李大钊牺牲后,他的夫人赵纫兰从北京运回故乡的。

  在这把藤椅上,李大钊写出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表达着他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求索与呐喊。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又在这把藤椅上,写出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成为我国第一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李大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一直到被北洋军阀秘密逮捕直至行刑,李大钊的内心都有一种强大的动力,使他不惧死亡,安然若素。在监狱时,李大钊曾和家人见过最后一面,他的女儿李星华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种“伟大的力量”,就是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1927年4月28日临刑前,他对其他19位革命者说:“共产主义在中国必将得到光辉的胜利”“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财产。他生前每月收入240银元,大多用于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和资助青年学生。为了不让李家断炊,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嘱咐会计科每月从李大钊的工资中拿出50块大洋,直接交给他的夫人。在他去世后,家里的财产仅有一块大洋,但他又留给后人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