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党史】现代版“夸父追日”记——胡静雅作品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0-09-04 浏览量:
诵读人:胡静雅,来自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检察院。
诵读感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从班彦新村的脱贫历程可以看到,脱贫攻坚工作要做扎实,就要善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青海省政府因地制宜,找准定位,利用光伏发电改变了沙沟山的旧面貌,切实做到了“脱真贫、真脱贫”,让百姓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党史书籍推荐《苍莽高地》是一部原创报告文学作品。作者以饱含深情的文字展现了慕生忠、钱学森、郭永怀、尕布龙、付锁堂、陈洪鑫、索南达杰、罗延海、赵新录、王成元、黄福荣、尖木措等一批时代楷模为边疆安全、人民幸福、祖国富强尽忠职守、鞠躬尽瘁的大无畏精神。作者辛茜,女,青海同仁人,作品曾获冰心散文奖、丝路散文奖等。
江南点评发音吐字清晰,感情细腻,语气、语调富于变化,讲述生动活泼。
中国自古流传“夸父追日”的故事,但很少有人理解,人为啥要穷其一生追着日头跑。
生活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沙沟山的吕有荣,或许是最能理解夸父的人了。他活了70多岁,命运的沉浮取决于他自己“追了”一辈子的太阳。
那里地处青藏高原的浅山地区,冬季气候高寒,夏季光照强烈,土地干旱贫瘠。
那里山大沟深,就像被斧子重重劈过似的。即便把卫星图放到最大尺寸,也难以在山里找出成片的土地来。多条沟壑将散布于山坳里破旧的老村子一块一块隔绝开来。
看遍沙沟山,靠山难吃山。不成片的耕地十年九旱。对高原上强烈的阳光,吕有荣和乡亲们又爱又恨。
日头出来了,怕太阳。地太旱了,辛辛苦苦播下的苗子,多半都枯死了。
日头走了,又盼太阳。每次刮风下雨后,山路变得坑坑洼洼,稍不注意就会发生危险。
打不上粮、喝不上水、娶不上媳妇……高原上阳光灿烂,却照不进老百姓的心坎里。
好在村民们盼来了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11月,129户村民告别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大山,搬进了班彦新村。
与山里形成鲜明的对比,新村里楼房规划整齐,八纵一横的水泥路面平坦宽阔,成行的太阳能路灯一字排开。远眺周边,群山环抱,林海绵绵。刚搬进新村的时候,吕有荣失眠了好几天,“这不是做梦吧?这不是天上才有的好日子?”
好日子才刚刚开始,那个曾经让人又恨又爱的太阳着实为脱贫攻坚出了一把力。
班彦新村,家家户户的屋顶上、猪圈边都“种”满了光伏板,村东侧建起了光伏项目。每年,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帮助贫困户在光伏发电中收益28.5万元,而且持续获益20年。
在充足的电能支撑下,班彦村临街的村民们做起了买卖,传统的土族刺绣和青稞酩馏酒也开始规模化生产了。农家乐的收入和每年光伏补贴让它终于摘下戴了多年的“贫困帽”。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青海充分利用光照资源禀赋,利用光伏产业带领贫困人口脱贫、脱困。现如今,一个个光伏项目平地而起,在青海大地上鳞次栉比,犹如蓝海翻涛。
如今,吕有荣依然天天看日头,还是看着太阳“望天收”。只不过,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啊,晒着太阳就有钱赚。
天上的太阳看到了班彦村的过去、现在,也让人们看到了光伏扶贫的未来。
时代变迁,每一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能不尽相同,但主流是不变的,那就是将个人的生命融入伟大的事业,汇入时代发展的潮流,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不变的,那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