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党史】《我军历史上第一次知识青年从军潮》——周云翔作品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0-07-23 浏览量:
诵读人:周云翔,来自西宁市公安局城东分局。
诵读感言
作为一名青年民警,其实我们和80年前那一批走出校园,立志从军报国的知识青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一样的热血,一样的忠诚信仰。
背景知识
毛泽东曾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在我军历史上,先后有过3次大规模接收知识青年入伍的高潮,随之带来了军队质量建设的突飞猛进和革命建设事业的胜利发展。本文摘自2014年5月6日《解放军报》,原标题为《我军历史上三次知识青年从军潮》。
江南点评
字正腔圆,声音富有磁性,讲述流畅生动,节奏清晰,富有气势,作品制作精良。
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次知识青年从军高潮,出现在抗战时期。由于长征途中红军兵力锐减,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部队的战略展开与数量扩大,干部严重缺乏。与此同时,随着日寇铁蹄深入,神州陆沉,大批学生走出校园,寻找救亡之路。主张抗战救国、尊重知识分子的中国共产党对广大知识青年形成了强大吸引力,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一时间成为爱国青年心中的“圣城”。
1939年6月至12月,我党连续下发3个接收知识分子参军的重要文件。其中,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号召放手吸收青年来延安学习。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等院校基础上,我党又陆续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办了14所抗大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属中学,共培养了10多万名军政人才。
为贯彻中央指示,抗大的招生广告从延安到西安的每根电线杆上都贴有一张。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也设立专门招生点,广泛进行招生宣传。据当时的学生回忆: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的徐特立经常给青年作演讲,号召青年到延安去,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说可以保送进抗大或延安公学,许多同学当场报了名。
除了延安,晋察冀根据地因为靠近京津,吸引了两地许多高校以及东北的流亡学生前往投奔,一时以人才荟萃而著称。苏沪等地的青年学生则大量奔赴江南新四军的驻地。
大量青年奔赴抗日根据地,引起了国民党的高度警觉,他们软硬兼施、千方百计进行封锁阻挠,很多人被国民党宪兵特务扣留关押,甚至惨遭杀害。尽管如此,到1942年底,共有10万多以进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抗日志士,投奔到延安及其他抗日根据地。这些青年学生经过抗大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绝大多数成为了懂政治、懂军事、会做群众工作的优秀指挥员,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