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五年】俄博图村的明天会更好
来源:青海日报 日期:2022-05-20 浏览量:
我叫阿朝阳,是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俄博图村驻村第一书记,一转眼,在村里我已是第七个年头了。
此前,我也走访过其他一些村子,接触过一些乡亲,但真正让我沉下心来、融入进去的是俄博图村。
俄博图村地处大通县宝库峡黑泉水库上游,是典型的山区农村。这里居住着汉、回、土、藏等民族居民,而且居住相对分散,多年来依靠大山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有着不被世风所轻易改变的乡村逻辑、乡村追求。
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相对的贫困,加之水源地保护等相关政策要求,易地搬迁成为了俄博图村脱贫致富的最佳出路。
其实,起初的搬迁动员并不顺利,面对村民故土难离的恋乡情怀以及对于城市生活的畏怯心态,我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反复走村入户,在一次次同村民的“拉家常”中,逐渐化解群众的担忧,为政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筑牢了思想基础。
2017年年底,乘着易地扶贫搬迁的“东风”,俄博图村248户顺利搬迁入城。但我深知,这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的完成,相反,这才是扶贫攻坚真正的起点。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是基础,“稳住”是根本,“融入”是关键,“致富”是目标。
从农村搬到县城后,我和村里的干部每天的“必修课”就是思考如何让村民更好更快融入新的环境,解决村民就业,进而实现致富增收。
我们联系了大通职业技术学校,在村里开展实用技能培训,通过思想辅导和政策帮扶,村里有劳动力的村民陆续在县城的超市、商场、餐馆等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逐渐适应了县城的生活。与此同时,村里的土地经合作社流转后,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土地的利用率,通过种植洋芋、油菜、燕麦等农作物,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村民增产增收。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让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一直是我所期待的。
在西宁市文联的协调帮助下,省、市文联文艺志愿者到村里以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宣讲惠民政策,给村民拍摄全家福,为60岁以上老人拍摄生活照,在村里举办画展,留存乡土记忆,村民的生活越来越有“滋味”。
2020年8月,俄博图村实现整村脱贫,成为了大通县易地搬迁脱贫的典范。
2021年,我们的工作重心转向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我看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固本之举。
我们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建强村级党组织,规范开展组织生活会,定期公开村务信息,为党务、村务、财务、村规民约自治章程等信息设立数据库,切实做到了“阳光村务”全覆盖。为了帮助村民了解政策、了解形势、学习知识,我们坚持以“拉家常”的方式向村民宣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政策,有效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
同时,我们着力在回乡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目前,本村党员中已有3名大学生党员,并有新近毕业的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村民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工作的推进越来越顺利。
五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俄博图村村集体经济取得显著发展,村内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逐步解决。2021年,全村劳务输出370人次,村集体经济积累总额超19万元,经营育肥和养殖业的农户达90户,累计收入超200万元。
“我们从农村搬到县城,生活越来越好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你瞅,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如今,每每听到村民高兴地说这些话,我的幸福感也油然而生。
“近耳顺之年,如果注定与另一片乡土结缘,那一定是俄博图村;如果注定有一段驻村工作的日子,那一定是在俄博图村苍茫的岁月间度过。自然,如果记忆中注定有一些铭刻的影像,也一定是俄博图村多情的山水、古老的村落和乡亲们纯朴的面容。”
正如我写在驻村日记中的这段话来总结我的这段驻村经历——这些年,我见证了俄博图村点滴变化,展望未来,我坚信俄博图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