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青山不相负
来源:青海日报 日期:2022-05-16 浏览量:
北川河两岸。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天的青海大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由此带来的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美美与共,让绿水青山成为了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青海地处三江源头,被誉为“中华水塔”,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站在重要节点,时间的坐标清晰勾勒出青海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上扬曲线: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形成重要成果《西宁共识》。丰硕成果拓展发展空间,青海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已开启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序幕。
绿水青山颜值高
当吐新的花团撩开春天的面纱,充满生机的新绿顺着山川大地蔓延开来,北迁的候鸟和青海湖开湖撞个满怀,人们欣喜地感叹,青海已今非昔比,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优,生态保护成果效益日益凸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青海的生态战略地位引人注目。2016年以后的短短几年时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两次踏上青海高原考察,谆谆嘱托青海儿女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建设产业“四地”,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对此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于心,以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为己任,心怀“国之大者”,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黄河上游重要支流湟水河,是哺育青海的母亲河,可是在工业化和沿岸发展中也遭受过“创伤”。青海省委省政府站位生态保护高度,作出了“还青海人民一条干净清澈母亲河”的庄严承诺,果断治理沿岸污染企业和产业,大力度投资实施湟水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从治水到治污治岸,从河道治理到景观美化,而今的湟水河出落成了沿岸群众喜爱的游憩地。截至“十三五”末,湟水流域出省断面Ⅲ类水质占比不断提升,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湟水河达到Ⅲ类。
自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青海省围绕蓝天、碧水、净土,坚持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截至“十三五”末,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提高13.5个百分点,19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优良比例较考核基准年(2014年)提高15.8个百分点,高出国家目标10.5个百分点。
“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6%,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和黑河出省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青海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家考核断面Ⅰ至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且全省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划定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并实行分类管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超国家目标8个百分点,西宁市完成“无废城市”试点任务,形成“西宁模式”在全国推广。
生态宜居百姓美
从体制试点到正式设立,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的设立不仅有利于共建共管共享协调发展机制,而且使得园区内生态生产生活实现了协调共赢。人类保护生态,生态反哺人类,擘画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图。
在长江源头第一县——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今年38岁的索南文毛亲历过草原退化严重,草场大片出现黑土滩的惨痛。而今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他深切感受到家乡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保护,草原和河水都比以前干净了,很多野生动物也回来了。现在的索南文毛是一名生态管护员,巡护、监测、记录成为了他的日常工作。
现如今,园区内的牧民家庭每家都有一名生态管护员,实现了“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员每月都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为家庭带来了一笔可靠收入。一个生态管护员,能带动起一个甚至几个家庭共同参与生态保护。曾经的放牧者成为了生态环境守护者和生态保护受益者。
目前,全省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保护公益岗位14.51万个。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澜沧江源昂赛大峡谷、玛多黄河源云享自然特许经营试点项目也在稳步推进。这些特许经营项目在给来访者带来高端生态体验,接受环境教育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牧民就业增收。各地通过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引导扶持牧民群众以投资入股、劳务合作等形式,开展家庭宾馆、牧家乐、民族文化演艺、交通保障、餐饮服务等经营活动,使群众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在青海湖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每年湟鱼洄游季节,众多省内外游客慕名前往,因此带火了当地的旅游、餐饮、住宿业。郭永忠家住刚察县泉吉乡新泉村,随着青海湖生态保护成效日益凸显,这个曾经的渔民如今在家门口靠着生态旅游做起了“绿色”生意,每年都有可观的收入。像郭永忠一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还有很多,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持续递进,一方面增进了民生福祉,另一方面也促使各族群众成为了生态保护的践行者和宣传员,使保护生态蔚然成风。
绿色发展正当时
生态是自然禀赋,更是宝贵财富。生态赋能推动绿色发展。立足青海实际,生态处于优先地位,贯穿发展之线涵盖产业之面,从“五个示范省”“四种经济形态”到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四地”建设,绿色发展正当其时。循着青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足迹,产业结构调整、优势产业布局、生态产业的崛起,青海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后劲日益彰显。
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我省以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为目标,在统一开发、建设、管理和统一标准下,经过几代人努力,那滴来自大自然的卤水在一项项技术攻坚中实现了从单一向多元发展,打造出了一批资源互补、产业融合、科技融通、人才互动、技术领先的盐湖产业集群,优势凸显的行业龙头企业推动着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泛共和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大片大片的光伏光热板和随风转动的大风机,展示着青海清洁能源产业的恢弘气势。把光热风等资源变为产业发展优势,青海清洁能源装机在全国处于领先。从“绿电”7日、9日、15日到“绿电三江源”百日再到“绿电7月在青海”,一路上涨的数字背后是产业链条的日益完整和进步。世界首条清洁能源输送通道“青豫直流”一期疏通送电,“青豫直流”二期开工建设,青海零碳示范产业园区绿电工程启动。青海,正在向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高歌迈进。
让我们再把目光转向田野乡村,油嘴湾、边麻沟花海、青海“小三亚”等都是近几年出现的乡村旅游“新秀”,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城里人纷纷前往“打卡”。利用当地的生态环境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花海经济,带动住宿、餐饮、乡村体验等,滋润着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再看青海湖,凭借独特的地理和生态价值,成为青少年“走进自然课堂,见证青海湖美丽生态”生态研学的打卡地;茶卡盐湖,探索走出了“工业+旅游”的有效路径;门源油菜花海,影响力已经从省内冲向全国。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将会为大美青海赋予更深内涵。
优良的生态环境为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发展打开了发展空间。贴上“绿色标签”的“青字号”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销路越来越宽,从青海走出的牦牛、藏羊、枸杞等备受消费者青睐。各地积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全民参与的“禁塑行动”,为产业发展带来的是一场生态禀赋“绿量”和发展“含金量”的双效提升。如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草原生态良好,环保理念斐然成风,他们的精深加工雪多牦牛肉也随之走向全国各地。
艰辛与努力同行,耕耘必有收获。如今的青海,无论城市公园,还是乡间地头,无论高山草原,还是江河湖畔,天蓝地绿、河清湖晏是最鲜明的生态标识。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