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以精准培训服务精准扶贫

来源:西宁党建网    日期:2015-11-10    浏览量:

   “我当了20年的村支书,参加的培训已不记得有多少次。但这次培训让我收获最大,终身难忘——内容‘接农气’、形式‘接地气’、效果‘提人气’……”在湟中县委党校参加精准扶贫与现代化农业产业专题省级示范培训班的湟源县寺寨乡草原村党支部书记马义说。

  “三气归一”的培训效果,源自于西宁市对全市后进村、维稳重点村、贫困村存在问题的“了然于胸”,源自于西宁市盘活省市县教育培训资源,从思想上、技能上、可操作性、可持续发展上入手,帮助后进村、维稳重点村、贫困村解决问题,挖掉穷根的决心。

  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因材施教

  打铁要靠自身硬。提高村干部素质与能力是扶贫成功的关键。在举办扶贫(驻村)干部培训的基础上,西宁市委组织部坚持“造血”与“输血”的有机统一,借助省级示范培训平台,召集180名后进村、维稳重点村、贫困村党组织负责人开展培训,做实“真扶贫、扶真贫”工作基础。

  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市委组织部及时分析后进村、维稳重点村、贫困村存在的问题及村干部培训需求,按照省委组织部举办省级示范培训的统一部署,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案,明确培训主题、学习重点、目标任务等具体要求。积极申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农牧民增收的措施与对策》等12项“送教下基层”需求,以弥补市县委党校相关师资力量缺乏的实际情况。在8门“免费”课程之外,自掏腰包邀请4名讲师前来授课。坚持在授课内容上“切口”直指村干部“缺陷”,在培训质量上“入口”直触村干部“脑瓜”,千方百计把最优最好的“知识大餐”送到村干部面前,授之以渔。

  探寻“脱贫”规律,实现三个契合

  西宁市结合市县委党校各自特色,以及后进村、维稳重点村、贫困村的问题,在培训中做到了“三契合”,让不同的村子通过培训感受不同的思路、方法,从而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所借鉴。。

  一是契合培训基地特色。市委党校2015年承办了西宁市“三基”建设县处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市委党校举办“加强四区农村’三基’建设专题示范培训班”,有效地为四区村干部剖析如何切实加强“三基”工作,达到“上情下达”的效果。湟中县拥有多个设施农业示范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承办“精准扶贫与现代化农业产业专题示范培训班”。在湟源县委党校举办“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专题示范培训班”,组织学员感受小高岭村的精神风貌。大通县委党校是中央党校远程教学C级网站和中组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点,对于提高村干部能力大有裨益,则承办“精准扶贫与农村干部基本能力提升示范培训班”。二是契合培训主题。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坚持以项目化的方式组合课程。为四区农村党支部书记,打包《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大数据引领国家治理大变革》等配套课程,以城市生活的愿景引导他们发展自身的愿望,鼓励他们在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发展方式。精准扶贫与现代化农业产业专题示范培训班上,优选《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农牧民增收的措施与对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牧民权益保障》3门送教课程,既帮助村干部解决路线的问题,又为村干部划清法律的“红线”。三是契合村干部需求。安排培训对象,打破地域界限,按需培训。根据全市后进村、维稳重点村、贫困村的分布,有倾向性地划拨培训名额,要求各区县根据所辖村的实际情况上报学员名单。理论课程,确保“营养丰富”。既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安排《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青海农牧业产业化问题》等送教课程,也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薄弱的实际需要,安排《党的基层组织的职能、任务、作用和基本方法》《创新机制加快整体脱贫步伐》等课程。现场教学,触类旁通。挑选如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这样地处脑山、依靠自己成功摘掉贫困帽子的教学点,带领村干部看成果比差距、找共性寻贫根。

  分析问题找对策,精准发力助脱贫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不算什么,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参训的大通县新庄镇尕庄村村委会主任韩进林,培训后对村子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培训班分别以咖啡论坛、座谈交流等形式,安排老师与学员、优秀村干部与学员分别进行讨论。在谈到对精准扶贫的意见建议时,来自湟中县上五庄镇大寺沟二村党支部书记马有龙说,希望第一书记能帮忙解决贷款问题。同样来自上五庄镇的合尔盖村党支部书记杨贵武立即作出补充。他说:“贷款到手,关键是要怎么发挥作用,要增强指导性。我们村有个贫困户,以前帮他争取到一笔贷款,结果他拿去买了摩托车……”培训开启思路,讨论议出具体操作的法子。通过培训,村干部思想基本达成一致,就是在脱贫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三个坚持”“三个力戒”“三个精准”:坚持党建引领、主动作为,力戒“天女散花”,目标定位要精准;坚持群众意愿、强基固本,力戒“花拳绣腿”,产业转型要精准;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力戒“一哄而上”,特色培训要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