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与创新才能历久弥新
来源:中华时报 日期:2017-09-07 浏览量: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又一个七夕节来到。放眼望去,满大街的玫瑰花、约会的有情人,还有网络的上各种有关的段子,七夕节已经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逐渐被人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可有多少人知道七夕节的真正含义呢?有多少人还在关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呢?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有些国人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过的西方节日比中国传统节日还要隆重,比如说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等,而我们传统节日除了春节必须过之外,什么立春、夏至、秋分、冬至、端午等等这些传统节日似乎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被某些人淡化,甚至认为过这些传统节日的人就是老古董、老封建似的。这让人有些担忧。
我国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如果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能得到好好的传承和发扬,一代代地没有传承传统文化的觉悟,甚至于我们的传统节日被邻国注册占为他国所有权。假如有一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像珍稀物种濒临灭绝,那将是中国的悲哀。
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也是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和实践者,他在数次出访活动中,无论是署名文章还是演讲中都引经据典、广征博引,充满着十足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元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传统文化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课题,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原则遵循。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曲阜孔府、孔子研究院时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认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会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起到积极的作用。传统文化既可以为青少年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塑造他们的道德人格,又可以培育青少年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及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在各种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我们的传统节日”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国学经典诵读、道德榜样宣传等等活动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引导着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相信在习总书记的亲自代言和带领下,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东西我们必然会薪火相传一代代传下去,并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