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齐对齐整齐中作好人生的“三篇文章”
来源:共产党员网 日期:2017-11-12 浏览量:
近期,认真研读了王跃文老师著作的《大清相国》一书。书中鲜活的叙事手法、真实的人物冲突,让人酣畅淋漓、意犹未尽。以史鉴今,辩证思考,在一则则让人醍醐灌顶的故事中和陈廷敬的为官做人哲学中,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看齐”先要“思齐”,在“定”字上做文章。“思齐”的思想自觉引领“看齐”的行动自觉,“看齐”的行动需要“定力”的奠基与指引。但是,要想练就思想坚定、内心笃定的宝贵品格,需要经受不公、误解和非议等“凤凰涅槃”般的“淬炼”,扛住了也就离成功很近了。我想,陈廷敬之所以多年屹立不倒,正得益于此。面对明珠索额图之流的恶意诋毁,面对高士奇徐乾学等人的冷嘲热讽,面对皇上的无端猜忌,他没有在流言和冷眼面前消极沉沦、一蹶不振或是揭竿而起、剑走偏锋,而是将这种“险境”当成一种考验和锻炼,最终凭借自己的忠诚和仁义,不仅在历史的淘洗中为自己正名,而且也在忍耐中积蓄了向圣贤“看齐”的思想定力。这种定力,体现的既是气量,更是涵养。我们组织部门,在外界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很多时候需要为大局承受外界一时的误解和非议,需要应对纷繁复杂的焦头烂额。我想,作为年轻组工干部,要将这种环境视作向李保国、杨善洲、焦裕禄等优秀共产党员“看齐”的机遇,在虚心学习、不断积累中增长应对业务工作的“能力定力”;像姚明淡视巴克利的“19分咒言”一样,在非议面前增长“心理定力”,唯如此,才会被认可,才会赢得掌声与赞誉。
“思齐”后要“对齐”,在“稳”字上做文章。对齐,对于一件事来讲是落实的过程,而落实则需要以“稳”作为根基。这里的“稳”,并不是该说的话不说,该做的事不做,而是用稳定的心态、沉稳的气度,与自己的处事原则和道德规范“对齐”,在“对齐”中获得成功,稳中求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山西乡试,当学子们因考场腐败而怒砸孔子像的时候,陈廷敬就意识到这是对先人的不尊不敬不孝,未盲目参与,免于灾祸;山东奏报全省粮食丰收,群众为感激皇恩,自愿捐建龙亭,正当康熙欲全国推广的时候,陈廷敬却提出了“大凡提群众自愿者未必真实”的观点,后经查核果然发现问题,避免了一次全国性的错误决策。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包括他不拉“小山头”、不入“小圈子”,无不体现了他的忠诚、智慧与稳重。当然,稳重不是与生俱来了,它需要在丰富的实践中加以历练,经历多了自然也就成熟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用干部要注重干部基层工作经历、多岗位锻炼的重要原因吧!
“对齐”才能“整齐”,在“狠”字上做文章。“对齐”是行动,“整齐”是结果,要想达到“对齐”的目的,取得“整齐”的效果,就需要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狠心”,意志坚定、行为果断的“狠劲”,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狠招”。陈廷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后期康熙南巡期间,在幕后组织的那场连环参,皇上身边的大臣彼此间几乎被参了个遍,包括太子也未能幸免,最终让破坏江山社稷的“奸臣”得以肃清,在皇帝面前留下了“老成持重、辅国安邦”的美名。我想,只会念阿弥陀佛的德官懦官决不是好官,真正的好官既要有菩萨心肠,又要不乏关键时刻的“铁腕”与气魄。作为年轻人也一样,要想获得提高与成长,既需要娴熟业务技能的“底气”,更需要较真碰硬的“锐气”和志存高远的“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