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8-02-28 浏览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是新时代理论工作者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理论工作者要履行好新时代的新使命,应当大力增强几个观念。
增强国情观念。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然而它并没有针对不同民族、国家的具体问题给出现成答案。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这个真理才能落地生根、发挥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原则,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毛泽东思想到今天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只有这样才能学会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问题,而决不能机械地照搬马克思主义著作中针对当时的某种特殊情况作出的一些具体论断,那样就会脱离中国实际,犯教条主义错误。
增强辩证观念。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灵魂,对一切问题的分析都不能离开它。以如何对待吸收外来文明成果的问题为例。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作为文明古国和发展中大国,我们要有广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视野,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除了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应当借鉴、吸收一切有价值的世界文明成果。至关重要的是,放眼世界要以立足中国为前提,必须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坐标、自己的主心骨。对外国的成果必须作辩证分析,区分真理与谬误、合理与不合理、适合中国国情与不适合中国国情、对我有益与对我无益甚至有害,决不能盲目崇拜,以西为宗,唯西是从。即使对可以吸纳和利用的外国思想学说,也要作辩证分析,批判地吸收其合理成分,而不能邯郸学步、一体照搬。在那些“名气”不小的西方流派面前,尤其是在那些言伪而辩的理论面前,要增强理论自信,决不能做跟班和吹鼓手,决不能把外国人的见解作为评价标准而丧失自我。对那些谬误见解,应该以科学态度和方法仔细鉴别,理直气壮而又实事求是地作出批评。
增强创新观念。理论的唯一源泉是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实践。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改革开放的大局下尤其如此,所以理论也必须不断发展,僵化和停滞会使原来正确的东西变成不正确的东西,或者变成贫乏无力、缺乏生气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有创新的追求、开拓的勇气,敢于总结新经验、提出新问题、拿出新见解。但创新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具体实际,符合客观规律。不能把生造一个新名词、出一点新花样也叫作创新,更不能以谬压真,让耸人听闻的奇谈怪论冒充创新。
增强大众观念。我们需要内容深刻的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需要“阳阿薤露”和“阳春白雪”。我们当然不要求这些作品写得像快板书一样朗朗上口,但书和文章总是写给别人看的,还是要力求说理透辟、明白晓畅、通俗易懂。通俗不等于庸俗。要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说中国人民听得懂、喜欢听的话。现在有的研究者为了显示“有学问”,写的论文故作高深,佶屈聱牙,像用汉字写的洋文,有的甚至连论文的标题都不知所云。这样的做法怎么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大众的指导思想呢?此风不可长,必须下大力气纠正这种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