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的“官”切忌有“官样”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8-09-09 浏览量: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我党对历史和人民庄严承诺,立下的一张神圣的“军令状”。当前,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党员干部“庸、懒、散、浮、拖”“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推诿扯皮、生冷硬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得到了好转,但依然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扶贫的党员干部淡化“官念”,不摆“官样”,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做人必须像人,当官不可像官。”这是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的一句名言,平淡无奇,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饱含着对群众的深厚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官味十足”“眼睛向上”是做不好脱贫攻坚工作的,眼睛里对群众漠视、高高在上,又岂能在精准扶贫上“脱鞋下田”下“苦功夫”?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许多党员干部长年工作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全然没有一点官架子,视群众为亲人,是有口皆碑没有“官样”的群众“贴心人”,始终“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满腔热情、实实在在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脱贫致富。
精准扶贫讲究的是“精准”,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面对面”“一对一”,共同实施脱贫“造血工程”,需要党员干部放下身段、抛掉“官样”,那些作风扎实、扶贫成效明显,称得上是好“官”的党员干部,给群众的感觉往往不像一个“官”;少数浮在表面、好大喜功、脱贫工作进展缓慢,而不能算是好“官”的党员干部,给人的感觉往往“官样”十足,被群众讽刺“官不大,架子不小”。
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在群众眼里根本就不像一个“大官”,1988年退休,退休后扎根大亮山,带领群众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把昔日5.6万亩荒山绿化成价值3亿元的林场,死后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另一位地委书记孔繁森,经常亲自带着药箱深入基层,为藏族群众治病,经常帮助困难群众,抚养了两名藏族孤儿。进入新时代,湖南省新化县奉家镇坪上村,扶贫干部王玉圭驻村一个半月,就把一幅“脱贫攻坚作战图”挂在了村部的楼梯口,每个贫困家庭的基本情况,连同因户因人施策的脱贫“药方”,清清楚楚,“看着‘作战图’,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杨善洲、孔繁森、王玉圭这样的干部,是千千万万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线的时代楷模,虽说当的是“官”,却一点也没有“官样”,正因为如此,才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被群众称赞“党的好干部”。
当“官”而不像“官”,既是群众对党员干部的希望,也是我们党对各级党员干部的要求。习主席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靠良好作风正形象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聚民力,是我们党的一条基本经验,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破除“官本位”意识,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勤修官德,不摆官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