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化农业 破解粮食安全难题
来源:共产党员网 日期:2017-07-22 浏览量:
农业,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品,也是关乎我们国家生存的基础产业,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从1978年至201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从3.05亿吨增加到了5.9亿吨,增长了93%。过去的9年,粮食生产的弧线始终上扬,如无意外,2013年将会出现“十连增”的丰年奇迹,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但是,在巨大的成绩面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日益推进,一系列问题随之产生:粮食生产的收益日益降低,辛辛苦苦种一亩地粮食的收入不足种植经济作物的十分之一,就更不用和用作工业用地产生的利润相比了;农民多依附着一种社会地位,他们往往得不到社会的尊重,甚至于出现了种地连媳妇都找不到的情形。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中国当前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大量农田撂荒,粮食产量的增长赶不上粮食消费的增长,以至于“在土地上耕作,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营生”。长此以往,中国的粮食安全必然受到影响。而粮食乃国之根本,粮食安全出问题,国本动摇,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要解决上述问题,最基本的是要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民的社会地位,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建立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完善专业大户、专业合作和公司化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模式,发挥土地集约化优势,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土地发挥出多种盈利模式,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其次,大力培育新型的职业农民。恢复“农民”这一职业本来的属性意义,通过大力宣传和职业培训,培育出一批拥有高级专业知识、年富力强的种植大户、专业大户、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和农业企业家。不断提高职业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认同度,让农民真正成为一种职业,取得社会的平等对待。
再次,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大力发展科技兴农。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在资金、政策、人才培养方面做适当政策倾斜;加强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实用性转化,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的待遇,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产量提高以及农民增收的推动作用。
总之,只有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强农民的社会认同感,才能让更多的人乐于从事农业生产,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从而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城市化、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实现将农村建设成欣欣繁荣的社区,不断增强农村活力目标,从而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