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余:“三原色”绘就乡村振兴
来源:共产党员网 日期:2022-07-01 浏览量:
仲夏时节,头枕百丈峰,脚踏袁河水的新生村在绿意青葱,硕果飘香季节又迎来了一批慕名而来的游客。不难发现,昔日这个荒烟野蔓的小村庄,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早已里里外外换了模样。
擦亮“生态”底色
如今走进新生村,农家院里鲜花盛开,沥青道路穿村而过,休闲广场宽敞精致,沟渠改造清澈整洁,好一派江南夏日风光。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个垃圾满天飞、沟渠臭水堆、外出回来满身灰的偏僻小村。近年来,新生村转变发展思路,擦亮“生态”底色,充分挖掘美丽乡村的“绿色魅力”。在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带领下,积极探索“一网三长”制度,进一步落实资源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强力推进“人居环境60日攻坚”:水塘翻修、鸡鸭入养、“三园”绿化、道路清扫;在乡绅乡贤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建成了环村“委员风景林”及绵延数十公里的“香泡树风景带”。通过小而精、小而美的“微改造”,以点带面培育塑造生态文化,大力发展绿色休闲产业,以有限经济投入创造出无限社会价值,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宜居双赢,进一步提升了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被江西省环境保护厅授予“第三批江西省省级生态村”荣誉称号。
打造“古村”特色
赏景何必去远方,家里就有好风光。新生村委下辖的哲山古村,有着近600年的历史,胡氏先祖明成化年间来此地游玩,见此地山环水绕、钟灵毓秀便卜居于此,后逐渐成村。整个古村依地势而建,处处彰显着明清建筑群特有的风格。古村巷子狭窄悠长,若脚踏青石板徜徉其中,静静感受历史的传承,颇有峰回路转的意蕴。若是微风细雨中沿着古村漫步,满眼望去,但见飞檐黛瓦马头墙、砖雕门楼精雕细琢,屋舍之间或拱墙相连、或小巷相隔,错落有致,珍公祠、三老堂、胡母邓孺人节孝坊等成片古建筑群,静静地伫立在江南烟雨中,似在深情地向游人诉说着那段古韵悠悠的辉煌历史。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主导下,新生村积极对古村组织修缮,同时深入挖掘人文景观、风俗故事,采用“嵌入式”发展新模式,使传统文化、田园风光、休闲娱乐、法治宣传和现代旅游相融合,典雅而不失野趣,将一幅“烟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的小桥流水人家画卷徐徐展现在游客面前,因地制宜地探索了一条“传统文化产业化”的好路子,2017年被评为“江西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铸就“产业”基色
产业兴旺,项目为王。“有机无污染生态大米”是新生村一道远近闻名的“米袋子”招牌。近年来,为稳住农业“基本盘”,村“两委”干部“跳出农业抓农业”,项目化发展农田种植,探索了一条“党建+企业+科技+农户”的富农之路:建立新荣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水稻种植、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工厂化。今年在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主导下,又投入近200万元,建成了稻米烘干机厂,进一步打通了水稻种植产业链条化发展。此外,新生村以党支部为引领,积极引进光伏发电等惠民项目,打造果冻橙、栀子花、杨梅采摘园等种植基地,积极引导当地农民以土地入股,务工分红,引进夏枯草、车前草等中药材种植项目,因地制宜挖掘“药稻轮作”种植新模式,在发展当地产业的同时,又帮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解了无数游子的乡愁。
乡村振兴,既要塑性,也要铸魂。“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我们始终将‘嵌入式’‘微改造’作为重要方式,激发内生动力、用好有力之手,在延续乡村脉络、尊重本土文化基础上,力求使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工作并驾齐驱,着力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奋力为‘六个江西’建设贡献力量。”南安乡党委书记潘海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