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含山:“四抓”强党建 “四力”战脱贫
来源:共产党员网 日期:2018-07-09 浏览量: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党委始终坚持把党组织的政治引领挺在脱贫攻坚的前沿,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将党建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探索了一条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以党建活力激发扶贫动力的新途径,实现了基层党组织“两力两率”不断提升,脱贫攻坚有序有力推进的“双赢”目标。
一、抓队伍力量汇聚,增强脱贫攻坚“战斗力”。一是强化驻村工作队力量。在县委为每村派驻扶贫工作队的基础上,镇党委从镇机关挑选2名熟悉农村工作、富有基层经验、善做群众工作的中层干部到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同时,把机关5名作风过硬、表现突出、有吃苦奉献精神的年轻后备干部选派为驻村工作队员,配合村级抓好脱贫攻坚工作。二是充实村干部队伍力量。根据“两平台一机制”建设要求,针对村干部队伍年龄老化、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能力薄弱的现状,通过镇聘村用模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4名后备干部充实到村专门从事党建和扶贫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村级工作效率和活力,为推进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配强网格党小组长。结合推进村民“大管家”服务平台建设,把34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作用发挥好的优秀党员调整到网格党小组长岗位上,“三长合一”率达91%。去年,全镇91个网格党小组充分发挥他们“服务群众、促进发展”职能,在开展贫困户动态调整工作中,各党小组积极响应,认真履责,组织党员、群众召开“两评议”会达128次,评议拟清退和新增贫困人口240余人,为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抓党员示范引领,增强脱贫攻坚“带动力”。一是引导党员积极参与。在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活动中,各村在强化党员党性教育的同时,突出了扶贫政策培训与产业技术培训。各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还定期深入网格党小组开展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争当脱贫攻坚政策的宣传员。二是引导党员结对帮扶。在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扶贫中,镇党委探索“1+2”帮扶模式,要求各村发动有一技之长的党员结对帮扶2户贫困户,并负责帮助贫困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极大地消除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顾虑,全镇112名党员结对帮扶224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实现产业扶贫。三是引领党员示范带动。我镇太湖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初,由于缺乏示范引领,群众参与度不高,成效不明显。村党总支一方面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八个一”项目,另一方面倡导党员能人发挥示范效应。为此,八姓村党小组长汤宗好毅然放弃在西安的产业,赶赴家乡牵头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率先在全村建成第一家农家乐并结对帮扶了2户贫困户,在他的带动下,目前该村农家乐、名宿客栈、禅农体验、花果园、真人CS等一批旅游项目已纷纷落户。
三、抓组织牵引带动,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力”。一是依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产业发展。大力推行“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村党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统筹推进“绿游游”产业扶贫项目,牵头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接,将全镇487户贫困户以“绿游游”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到3家农业发展公司中,利用扶持资金的撬动效应,积极支持全县“百千万”工程建设。同时,户均年可获得分红收益600元。二是依托自主成立经济实体增强“造血”功能。镇党委要求各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要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去年,全镇6个非贫困村均利用2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注册成立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由村党总支负责运营管理,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载体。同时,我镇贫困村太湖村创办的太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去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苗木花卉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2万元。三是依托对外招商引资推动产业扶贫。我镇长岗村党总支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安吉客商,流转周边农户500亩荒坡地建立安吉白茶生产基地,同时,村党总支吸纳周边165户贫困户以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公司,大力发展产业扶贫。茶苗已于去年年底完成栽种,今春长势喜人,达效后预计年可增加贫困户户均分红收益近1000元。
四、抓制度保障支撑,增强脱贫攻坚“凝聚力”。一是严格落实帮扶责任。制定干部包保贫困户明细表,县、镇184名干部包保帮扶533户贫困户实现全覆盖。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带头走访贫困户,班子其他成员每人每年走访贫困户不少于100户。镇扶贫办不定期对镇、村干部帮扶走访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帮扶责任落实到位。二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镇党委紧盯脱贫攻坚第一要务,全面加强村居干部日常考核,将村干部绩效工资10%部分单列,按月对村干部分片包保负责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单项考核,极大地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三是加强项目资金倾斜。利用脱贫攻坚的有利政策,积极争取帮扶单位、八大工程牵头部门支持,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同时,建立“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资源整合机制,统筹推进农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了一批民生实事,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贫困村脱贫致富渠道,凝聚了民心,融洽了党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