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阴:远教扶贫“2+5”模式促精准扶贫
来源:共产党员网 日期:2018-08-25 浏览量:
“现在的政策真是好啊,培训班免费办在了家门口,既学到了实用的技术知识,又掌握了操作技能,真的太实用了。”漩涡镇上七村参加培训的村民庞仁田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
陕西省汉阴县充分发挥技能培训在农民致富、创业就业、贫困脱贫中的基础作用,通过建立远教扶贫区域化培训中心,全面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成为一趟通往贫困户家门口的高速路,为推进脱贫攻坚、建设幸福汉阴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党建引领聚合力
汉阴县以党建引领抓实脱贫工作,牢固树立脱贫战场在哪里,技能培训就定在哪里,延伸远教站点信号覆盖终端,整合各级各部门师资、经费资源,利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闲置校舍等,在全县分片区建立7个远教扶贫区域化培训中心,有效解决了量大面广、场地不固定等实际问题。建立了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培训中心规范管理的组织管理机制。分级建立县、镇师资库并实行动态管理。每年从县财政和县管党费预算专项经费保障各中心正常运行。通过建章立制、理顺关系、夯实责任,达到“活动场所共用、信息资源共享、经费投入共担、服务效益共赢”的效果。
“每天培训吃饭不要钱,还发30元务工补助,讲的内容也管用,我们思想有了转变,增强了我发展的信心。”贫困户刘助金说道。
为有效解决培训的针对性,实现精准培训,各培训中心所在的镇政府组织镇村干部进村入户走访了解,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县职教中心建立详细技能扶贫台账,改变以往“单一配菜”填鸭式的被动培训方式,找准农民的需求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实施了“2+5”的“滴灌式”培训模式。
“2”即实施两天扶志的通识培训。利用远程教育等先进网络手段,主要开展党的惠农政策、法律法规、社会道德家训家风等方面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崇尚科学、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增强勤劳致富的志气。
“5”即推行五天扶智的技能培训与实践操作。围绕每个贫困户找到一条致富门路、每个适龄劳动力掌握一项增收技术的目标,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致富带头人的优势,集中开展电子商务、畜禽养殖、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等专业技能讲座,把“用得上、能管用”的实用技术送到老百姓手上。
搭建平台聚资源
汉阴县远教扶贫区域化培训中心双乳片区是在全县率先开展区域化“扶志扶智”培训的。为彻底解决脱贫攻坚中部分群众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症结,该镇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延伸至贫困户,号召广大贫困户“学人文道德和党的惠民政策,学技能技术,做自立自强合格公民”。建立村干部跟班学习制度,培训班以联村党员干部为班主任,各村支部书记、村干部为班长进行跟班培训学习, 选举综合素质强、熟悉电脑操作的年轻干部作为远教管理员。
培训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和提高创业意识和能力,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提高文明素质为重点。这一做法在脱贫攻坚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一部分乡亲主动退出了贫困户名单转而投入到勤劳致富的方阵,贫困户邹恩祥就是通过培训之后发展养蚕,顺利实现了脱贫。
汉阴县远程办在双乳镇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将党校、教育、人社、扶贫、农林科技、卫生、文化旅游、司法等14个远程教育成员单位的培训内容和项目进行整合,按照区域优势、人员规模、分片集中合理重组,建立远教扶贫区域化培训中心,树立“部门联动大远教”的意识,吸引各方面资金和人力资源,按照“项目整合、资金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聚指成拳,聚沙成塔,使远程教育的触角进一步延伸。
区域培训见成效
“开展立志教育培训后,一部分群众思想改变了,有些好吃懒做的群众还经常到村部来询问发展产业和养殖项目,而且与往日环境脏乱差、村容破烂、群众贫穷形成鲜明对比,这都是培训给村上带来的新变化。”平梁镇登天村支部书记陈德银说。
通过“扶志+扶智”相结合,树立了群众积极向上、发家致富、健康生活的坚定信念,呈现“你追我赶、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发家致富争先创优的氛围,教育技能培训助力精准扶贫给汉阴带来了新变化。
一年来,通过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发挥项目和资金的最大效益,开展农民实用技术、进城务工人员、专业技能等各类短期培训达3000多人次,整合农林、人社、扶贫、财政等部门的“阳光工程项目”、“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项目”和扶贫部门“雨露工程”培训等累计达1600余人次。开展乡村导游、保安、电工、个体运输户、个体工商户、医药餐饮从业人员培训等累计2100余人,通过在全县各镇实施“2+5”技能培训1000人次,确保贫困家庭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帮助广大贫困家庭实现从“耕者有其田”到“业者有其技”的转变,增强了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为全县建设整体脱贫与同步够格小康的幸福家园打牢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