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建立四项机制筑牢乡村振兴人才之基

来源:党建网    日期:2018-08-28    浏览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聚天下人才而用之。近年来,贵州省黔西县突出政治功能,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盘活人才流动的内循环,创新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突出党建引领,建强凝聚人才队伍的“指挥部”。不断创新组织设置和互动方式,凝聚专家团队力量,发挥好专业团队在助推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中的智囊作用。充分整合省、市派驻黔西县的“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专家团队全体党员力量,与县选派专业技术人员一起,成立“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专家团队临时党支部。通过成立临时党支部,抓住党建这个“牛鼻子”,把党组织挺在前头,不断激活专家团队活力,引领专家团队扎实开展技术服务和指导帮扶工作。

注重量才使用,选优助推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分类别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库,聚焦197个贫困村和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整合省、市、县选派的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和农业辅导员“三支队伍”力量,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组建了经果林产业、蔬菜产业、中药材产业、高粱产业、草地生态畜牧产业、食用菌产业6个农业产业指导组,开展一一对应的技术指导服务,确保每个参与产业发展的贫困户都得到技术服务,确保持续跟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鼓励盘活存量,盘活人才横向流动的“内循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用好用足上级部门关于人才工作政策的基础上,按照“横向交流限制彻底打破、纵向交流限制适当放宽”的思路,统筹管理事业单位人员和工勤人员编制,放活各单位内设机构之间人员调整和事业单位人员交流的权限。全面放开同级财政拨款(补助)事业单位间的人才交流限制,允许合理调配各类人才。同时适当放宽县属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才进入财政拨款(补助)单位条件。各用人单位内设机构之间的人员调整,由单位党委(党组)根据工作需要提出调整方案,报组织人社部门通过后施行。

完善服务保障,打造人才动力的“助推器”。创新新形势下人才服务保障制度,大力实施人才“补脑”、“健体”和“提神”三大工程。“补脑”即定期组织各类人才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鼓励参加各类研讨会、交流会,用先进的思想观念武装头脑。“健体”即组织人才到科研院所挂职锻炼,到生产一线体验工作,适时组织他们参加各类专题培训。加强与高校合作,成立“贵州省教育大数据技术与教育数学院士工作站”应用示范基地。“提神”即除正常的工资、福利待遇外,对于服务期限达到一定要求的人才,给予住房补贴或契税补贴等。鼓励各单位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完善年度目标考核奖分配制度,对干部的绩效工资或目标考核奖进行二次分配,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