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三个创新”突破理论宣讲吸引力瓶颈
来源:党建网 日期:2019-12-20 浏览量: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以“新思想通俗理论作品创传中心”建设为抓手,突出用好平台载体、内容生产与手段方式创新“三支利箭”,着力化解制约基层理论宣讲吸引力、渗透力的各种矛盾,为提升群众素质、提高干部能力、引领社会风尚、引导主流舆论等营造浓厚氛围,提供理论支撑。
整合资源,开辟基层理论宣讲新阵地。整合现有基层理论宣讲资源,加强资源共享与互通,与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在平台建设上,整合现有文化礼堂、道德讲堂等资源,借助新建的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确定相对固定的场所作为集中创传阵地,悬挂统一标牌,打造“实体化”活动平台,建立县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创传中心组织。在队伍建设上,吸纳政治素养好、理论水平高、宣讲能力强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先进典型、百姓名嘴等,整合地方专业文艺团队和群众性文艺人才,组建“理论解读”“百姓宣讲”“文艺演出”等三支队伍,确保创传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融思想性、亲和力、艺术性于一体。在建章立制上,坚持高位谋划推动,制定《关于建设新思想通俗理论作品创传中心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1+16+X”新思想通俗理论作品创传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有制度、有场地、有标识、有队伍、有菜单”的建设标准和“传理论、传政策、传法律、传文化、传精神”的传习任务。目前,全市7个县区已全部完成中心挂牌并进入实际运营状态。
规范流程,打造理论作品生产新模式。高质量理论作品是解决理论武装这一“过河”任务的“桥和船”,新思想通俗理论作品创传中心始终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的创作生产机制。在运营机制上,推行创传中心主任负责制,下设“一室两组三部”:作品创作室负责对理论作品文本的前期创作生产;线下排演组负责组建精品创作团队,开展集中研讨和排演活动;线上全媒组负责借助“网、端、微”等全媒矩阵,开展理论作品全媒发布;文本协作部、图文制作部、视频创作部负责理论作品的多形态制作和生产。在创作流程上,制定作品创作四大基本流程:文本创作流程以党的创新理论为主题开展艺术加工,创作接地气、有温度的文稿作品;作品排演流程根据文本组织节目的初次加工与创作;多点加工流程对作品实行图文、影音等多点创作,打造一批制作精美、生动活泼的多形态作品;全媒传播流程利用全媒矩阵,开展多维度呈现与全覆盖传播。在作品展演上,定期组织优秀作品评选,整理汇编优秀作品,在重要时间节点、重大活动期间组织巡演汇演。截至目前全市已创作生产各类通俗理论作品300余件,开展巡演展演40余场次,涟水县推出学“习”成果发布厅,每季度运用直播、H5、微视频等线上线下形式,同步发布、多元传播创作的理论作品。
创新方式,构建精准有效传播新常态。遵循现代传播规律,在手段和方式创新上持续用力,确保基层理论宣讲贴近生活、回应现实、走进人心。在表达方式上突出讲好群众故事。讲故事作为朴实而又经典的理论宣讲方式,具有拉近感情、以小见大、以情动人的优势。讲好群众故事,是推动党的思想理论深接地气、直抵人心的重要法宝。淮安市以党的创新理论为主题,结合地方实际,把普通话编译成地方话,在专家学者进行理论解读的基础上,重点由百姓名嘴进行话语转换,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语言、借助群众身边人身边事,创作生产出一批接地气、有温度的通俗理论作品。在呈现形式上力求大众化多样性。在传统授课、文艺表演等形式基础上,突破以往单点制作传播的局限,借助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和手段,通过开展微电影创作大赛等活动,以网言网语等对作品进行深度制作与再加工,重点打造H5、动漫、快闪、微视频等表现形式,推动产品内容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从单项到交互,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需求,先后开发了“听习近平讲故事”“信仰的味道”“新时代来了”等300余个多形式的原创理论作品。在传播手段上彰显网络新媒体优势。突出“微传播”和“融媒体”理念,综合运用“两微一端”、移动多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新平台,开发“德润淮安”理论微信公众号,有效提升理论宣传的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