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实、新”的信息怎么编?
来源:秘书工作 日期:2019-01-07 浏览量:
信息是中央和各级党委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重要依据。编辑信息时,应当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和践行的“短、实、新”文风,重点把握好五点。
画龙点睛
“题好一半文。”信息标题是对信息内容的高度概括,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醒目、准确、生动的标题,让人一看就能够抓住主题、明白要义,判断出信息的价值。
首先要认真领会信息主旨,抽取或提炼出最能概括整篇信息要点并吸引人的标题,达到“吸睛”的效果,但要避免出现网络上常见的“标题党”问题。
其次,信息标题要能够概括全文,定性的词语要准确,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夸大其词。标题中定性的词语在正文中要有出处,不能随意概括,确保定性准确无误。
最后,要在准确的前提下兼顾语言的鲜活有力。
例如,同样是反映儿童用药、共享单车管理问题,使用标题“当前儿童用药存在三方面问题”“共享单车管理面临四方面困难”,远不如“‘一片药掰成四片用’折射儿童用药稀缺困局”“城市共享单车‘禁投令’难控新车‘野蛮生长’”更有吸引力。
领异标新
力求角度新、材料新、写法新。
首先,要选取新的有价值的信息点,围绕中央和各级党委中心工作、领导同志关注的重大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重点反映各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信息介绍情况大而全,作为信息编辑者,要加强分析研判,选取某一点或几点真正出新的地方来反映,让人“眼前一亮”。
其次,要掌握第一手的数据、事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新情况新问题,不能用“老材料”说明“新问题”,也不能用“老材料”反映“老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在反映某领域问题时,常常提到“法律法规不健全”“缺少资金支持”“专业人才匮乏”等。这些问题并不新,如果使用的材料和数据也不新,就更缺乏说服力。
最后,语言文字应力求新颖生动、引人入胜,做到庄重而有韵味,平实而有文采,让人阅读起来轻松顺畅,但不能脱离实际刻意求新,甚至搞文字游戏。
删繁就简
编辑信息时要坚持写短文、说短话,最大程度减少或消除冗余内容,使信息语言简洁、结构简明、逻辑简单。可以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语言上,坚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避免穿靴戴帽、拖泥带水,以最精练的语言体现最大的信息量;
二是结构上,应当紧凑简明、层次清晰,要言不烦、意尽言止;
三是逻辑上,应当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或用总分式,或用递进式,要眉目清晰、交代清楚,避免让人看完后一头雾水;
四是篇幅上,每篇信息尽量控制在几百字以内,能一句话说完的决不用两句话,能一个字说清楚的决不用两个字。对于领导熟知的背景情况、开展工作的具体做法等,可以删去的尽量删去,重点反映对领导有参考价值的成效、问题和建议等。
去粗取精
信息文稿最忌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让人不愿意读,读后印象不深。好的信息应该是“小而丰满”,有骨有肉,即短小精悍、重点突出、结构匀称、摆布恰当。许多信息看起来篇幅很长,仔细分析却是老话、套话连篇,这时要沙里淘金,留下“干货”。
一方面,要充分阅读和吃透原稿,去除重复性信息、一般化信息,提炼出原稿中最精华的部分。信息内容要言之有物、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总结经验要适时适事,常规工作要常做常新,问题挖掘要一针见血,建议对策要切中要害,力求让人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
另一方面,努力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以增强信息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编信息如同说话,不能总是板着面孔,要留下原稿中“活”的东西,把思想性和可读性统一起来,让内容更好地为主题服务。
比如,编写社情民意信息,要多使用基层干部群众和网民原话,保留住“露珠”和“泥土味”;编写灾情类信息,既要有面上总的概括描述,还要突出场景化描写,增强现场感、紧迫感;编写专家学者意见建议,注意突出专业性、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表达方式也要符合专家学者身份。
深入浅出
王梦奎有“文章四境界说”,即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他认为,深入浅出是最高境界。
实际工作中,“浅入浅出”的信息比较多,仅仅反映工作动态或简单罗列情况和数字,缺少分析研判和结论性语言,信息价值大打折扣。信息的“深入浅出”,就是站位要高、立意要远、内容要深,同时表达要顺畅自然,“落点”要浅显易懂。这就要求信息工作人员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做“山顶上的一棵小草”,从服务领导决策的高度加强对信息内涵的挖掘。
要加强信息“回头看”和综合研判,通过对日常信息、零散材料的归纳综合、分析研判,得出站位更高、分析更深、更有价值的判断,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明确表达出来。尤其注意信息“落点”要新,要有针对性和实质意义,不能“烂尾”或“画蛇添足”。
比如,在反映新情况时,信息“落点”可以落在相关情况的重要性、对领导决策的参考或启示等;在反映新问题时,信息“落点”可以落在相关问题带来的危害、解决该问题的紧迫性等。
总之,“落点”是一篇信息的灵魂,要通过深入浅出的编辑使信息有得看、有得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