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抄也不愿抄",基层写材料为何这么苦?

来源:我是公务员    日期:2019-07-25    浏览量:

  起草公文、制定文件、上报材料,是基层工作分内之事。然而,近年来文件材料搬抄拼凑现象屡有发生。经《半月谈》记者梳理统计,近八成“文抄公”集中在基层

  而一些基层干部则反映,近年来,某些政府机关里的年轻科员越来越不愿写材料了,甚至“连抄也不愿抄”。问题出在哪里?

  曾经看到一篇批评年轻基层干部状态的文章,说“让他写个材料,感觉比登天还难,不乐意,不积极全都表现出来”,“年轻干部习惯网上下载,东拼西凑,应付差事”。

  作者于是得到结论,不愿写材料“主要还是因为年轻干部怕吃苦,不愿费心思动脑筋”。相信这篇文章所说都是实情,“怕吃苦”三个字,某种程度上也回答了基层干部不愿写文件材料的原因。问题是,写材料,为什么会成了苦差事?

  作为进行具体落实政策法规措施的基层,材料应该主要是向群众传达上级精神,向上级报告落实情况,实实在在,简简单单,并不涉及高深的理论升华与精巧的写作技巧。

  基层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并不反对“拿来主义”,相反,还要鼓励基层借鉴参考好的经验做法,如果切合本地实际,适当借鉴也没有问题。落实同一政策,贯彻同一文件,复制、推广其它地方的成熟经验和有效做法,非但正常,有时还是很高效的。

  贯彻落实相关工作,讲究的是实际工作效果,什么办法好用就用什么办法,在实际需要时“拷贝不走样”,没有什么可多指责的——当然,如果西安的落实材料,却落郑州的款,那就是基本的工作态度问题了。这是另一个层面的话题。

  而基层上报材料,主要是反映基层做了什么,有什么效果,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需要什么支持……需要实实在在,做了什么就写什么,效果怎样就怎样写,有问题说问题,有困难谈困难。这样的材料,并不需要拔高和提升,不需要多少“理论深度”,只要做事务实,谁都能写——如果要说难,那肯定是难在没有做实事,找不到写的。对上级来说,这种实实在在的材料,也才是最实用、最具决策参考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都这样写材料,大约就不存在什么“苦差事”了。可惜的是,现在对基层材料的要求,偏离了基层的实际,甚至某些上级对基层材料的某些要求,看似精益求精、要求严格,其实恰恰让自己失去了真正的“干货”。

  比如,一个简单的工作简报,结构上要求“无三不立(至少要有三个部分)”,内容上要求“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方法措施上要求“可推广借鉴”,整体要求“有分析有思考有价值”……参加会议发言,原本充满泥土气息的基层发言稿,以“保证会议效果”为由,反复打回修改,甚至组成专班专门审改基层发言稿,把个性鲜明的发言稿改成了千篇一律四平八稳的“八股文”。还有时,一个简简单单的基层数据,非得设计成一份精密而细化的复杂表格,让基层填得痛苦不堪。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一动笔就被五花大绑,束手束脚,写材料自然成了苦差事。深究下去,这“材料难”,主要就难在上面的要求太多,以及部分基层领导好大喜功。基层领导好大喜功很好理解,有的领导到了基层,总想留下自己的施政痕迹,想方设法迎合“创新”,不愿踏踏实实抓落实,却寄望于手下“笔杆子”妙笔生花。这可谓是,上有所好,下必“苦”焉。对“笔杆子”们来说,除了绞尽脑汁,还能做什么呢?长此以往,又有谁乐意写材料呢?

  “写材料”之苦,是基层干部的痛点,也是亟需“减负”的方面。与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一样,要让基层干部重拾写材料的信心,还得“上改所好”——上级和领导干部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执政理念,从实际出发,从实事干起。

  别片面苛责基层在实践中“照搬照抄”,而应该多看“照搬照抄”的效果如何;别要求上报材料花团锦簇,而要多看内容实不实,数据准不准;别盲目设计一些基层无法做到的材料要求,而要多为基层松松绑,允许“笔杆子”们按照工作实际放开手脚

  把本该属于基层的时间还给基层,让基层干部充分调研,写出实实在在反映基层实际的材料,为上级制定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这样既能解决基层的实际问题,又能增加基层干部的成就感,而且写材料也不再是一项苦差事,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