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会”“用会”有哪些门道?

来源:秘书工作    日期:2019-11-06    浏览量:

  从事文稿起草、会议服务、行政接待等工作的文秘人员,常要旁听会议,应把每次听会当成一次学习机会,听好会、用好会,实现听会效果最大化和个人能力的再提升。同在一个会场,不同的人听会结果也不一样:仁者听仁,智者听智,糊涂者听迷茫,泡会者一无所获。如何掌握听会的门道呢?对文秘人员来说,应把握好知会、入会、思会、记会等四大关键环节。

  会前准备要知会。文秘人员要把每一次听会都当作宝贵的学习机会,加倍珍惜和重视。听会前,要先了解一下会议简况,包括会议的主办方或召集人,会议的背景、主题、议程、参会的领导和嘉宾,必要时可先熟悉领导的讲话、会上的发言等;或做好案头准备,对不清楚的新概念、新任务,提前弄明白。先知会才能听懂会、听好会、高效听会,才不会导致因会前不知会,听会听得一头雾水而“打瞌睡”。

  全心投入能入会。就像演员演戏要入戏一样,听会者也要入会,身临其境、心融其会。可能许多听会者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某位会议发言者突然说了一个精彩的事例或一句精彩的话,自己没听到或没听清,只看到其他与会者兴致盎然、热烈讨论这件事情,硬着头皮问旁边的人,不巧的是对方也没听清,结果徒留遗憾在心中。会场即现场,会议没彩排,无法再重来。所以,要避免遗憾的唯一办法,就是逼着自己全神贯注听会,不放过任何一闪而过的精彩片段。

  开动脑筋多思会。听会时应时刻保持大脑清醒,开动脑筋,现场思考。俗话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听会不仅要听出信息、听出观点、听出知识,更要听出理念、听出思路、听出方法。这就要求听会者不是为听会而听会,而应开动脑筋多思会。不妨试着站在会议主持者的高度,边听边思考,常在心中自问,假如换作我来讲,我该讲什么?

  勤于动笔善记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信息密集式汇聚、思想高频次碰撞的会议现场,加强会议记录,对会后整理、借鉴和转化而言至关重要。但记会也有技巧。文秘人员要把自己当成会场上的记录员、新闻发布会上的速记员或法庭上的书记员,尽可能地勤记录、快记录、多记录。如果实在来不及记录,可以记下发言者或自己感悟的重要语句关键词,以便会后回忆、补充和完善。在参加餐叙、会见时,如果方便,用手机录音或记下关键话语核心词。如果不便于手机录音或记录,就强迫自己用脑子记,待离开现场后,及时迅速地记到手机或笔记本上。

  如何用好会?会议开得再好、听得再好,但如果一听了之,没有对会议的后续利用,一切都是白忙。因此,必须把用好会与听好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实现“听以致用、以用促听”的良性循环。

  会后及时整理。对年轻文秘人员而言,最快速的成长方法就是向领导学习。如,会后结合录音和记录,及时整理领导讲话录音稿,对其讲话稿现场发挥的部分,以下划线标注出来,重点品读、反复琢磨。要将会上首次听到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思路、有价值信息等“活鱼”分门别类,收网“入库”——入“素材库”、入“数据库”、入“思想库”。必要时还可收集整理“领导即兴论述或精彩观点”,以备今后写文稿、做方案时参考。此外,要围绕会上吸收到的新知识点进行发散性学习,做大做优个人知识增量。

  会后总结借鉴。对会议听而不总结、听而不借鉴,就是对自己时间的浪费、对会上资讯的浪费、对他人智慧的浪费。学他人之长,方能创己之新。要对会议组织、会场服务、会议主持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及时进行总结、消化和借鉴。要重点对会上领导展现出来的担当精神、优良作风和决策艺术,进行总结分析,及时学习借鉴。就像站在巨人肩膀上一样,要重点站在“会场发言者”的肩膀上,集成发言经验或提炼更高层次的观点,指导工作,推动创新,促进发展。

  会后成果转化。为文第一要激动。许多文秘人员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外出学习或考察时很激动,心有千言万语要表达。但如果没有趁着激情尚在、记忆尚在,趁热打铁地写出学习心得和考察报告,而是以公务缠身为由,拖延数月甚至一年后,就再无写作激情。所以,要重视会议成果转化即“会议衍生品的开发”。如,根据调研会或餐叙会情况,及时写出考察体会;根据会议研究结果,抓好政策文件或会议纪要的起草、完善和落实。对一般会议上领导讲话的精彩观点或片段,以及重要会议讲话的核心内容,可及时转化为领导署名文章,等等。

  总之,文秘人员听会不是只带着耳朵听,还要入脑入心听。惟其如此,听会才会有收获、有启发,用会才能有基础、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