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建强组织体系 上下贯通执行有力 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来源:“青海党建”微信公众号    日期:2023-09-25    浏览量:

织密建强组织体系 上下贯通执行有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省各级党组织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补短板、强弱项,立标准、抓规范,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开创新局面、展现新面貌、迈上新台阶。

建强组织夯基础

组织体系上下贯通、坚强有力

  着眼于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坚持因地制宜,强化分类施策,推动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各类群体,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各个领域。

  组织体系纵横一体高效运转。健全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组织体系。从2019年起,利用3年时间,在全省基层党组织中创新实施“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部署21项重点任务,提出86条具体措施,以“促百分百达标,迎党百年华诞”以评促建活动为抓手,分级分类考评1.9万余个党(总)支部,基本实现全面达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从要素建设向功能建设转变、从局部发力向整体提升转变。持续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机制,通过签订共建协议、干部交叉任职、人才结对培养等措施,推动各领域、各行业党建互融互通。西宁市探索建立“夏都城市党建联盟”,在区域内各类党组织中成立党建联合体,统筹实行“五共五联”机制(组织共建、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经费共筹、事务共商,活动联办、党员联管、文明联创、治安联防、服务联做),以党建引领推动城市发展。

  薄弱领域提质扩面整体进步。在农牧区人口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地处偏远的村设立党小组,在290余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因地制宜建立党支部;在城市着力推动工业园区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以西宁市为重点的大型商业街区依托商务楼宇普遍成立了联合党组织,形成了组织共建、党员共育、活动共办、资源共享、品牌共创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在两新领域开展重点行业领域组建党组织专项行动,成立24个省级社会组织行业(综合)党委,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园区共建、街道社区兜底、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多种方式,推动全省重点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不断提升。果洛州结合疫情防控需要,与甘肃、四川毗邻地区创新组建跨区域联合党组织,以组织有效覆盖推动基层治理高质高效。

  软弱涣散精准识别整顿有效。全面落实1名县级领导联村、1名乡镇领导包村、1名第一书记驻村、1个机关单位结对的“四个一”要求,结合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督导、乡村换届“回头看”、乡村班子届中分析,对村(社区)进行“拉网式”排查,按照认定标准和“三类村”认定情况,对排查出的村党组织列明“问题、整改、责任”3张清单,集中整治、动态销号、限时清零,整顿转化率100%。海西州区分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六个领域,细化党组织6项“堡垒指数”和党员4项“先锋指数”,在常态化动态评定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

选优配强抓骨干

基层队伍优化充实、素质提升

  坚持严管厚爱,注重日常教育,着力建设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党务工作者队伍。

  选优配强村级组织“领头雁”。以两次村级换届为契机,推动全省4397名致富带头人、2229名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1106名高校毕业生和589名退伍军人进入“两委”班子,成为推动基层治理、领航乡村振兴的前沿力量。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4149名村党组织书记实现备案管理。持续开展面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考录乡镇公务员和考聘事业编制人员,累计有148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成为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创新实施村(社区)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累计3800余名村(社区)干部报读青海开放大学大专学历班,650余名已毕业。玉树州依托基层干部学院,大力实施千名基层干部培养培训工程,建立后备干部备、育、用一体教育模式,探索了学历素质教育的有益经验。

  选派充实乡村发展“贴心人”。脱贫攻坚期间,全省建立“一联双帮三治”(一联:一线有干部、后方有靠山;双帮:派出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帮村、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帮户;三治:治穷、治弱、治乱)工作机制,累计向1622个深度贫困村和688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1.49万名,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帮助和人才支撑。2021年,制定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通知》,先后两轮次向1716个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10388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强化党建引领“快递进村”,推动快递企业服务民生需求,快递进村覆盖率达70%。召开全省科技特派团工作视频会议,推动选派137名省内外专家组成15个科技特派团,赴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科技人才服务“三农”工作。海南州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帮扶作用,通过组织“联建”、政策“联扶”、产业“联育”助力乡村振兴。

  配齐用好专职党务“工作者”。注重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党员干部从事党建工作,加大党务与业务干部双向交流力度。省直机关工委着眼优化党务干部队伍结构,严格标准配齐配强机关党委、纪委专职副书记和党务干部,深入实施党务干部培训和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党务干部队伍。省委两新工委从省直机关单位厅处级退休干部中集中选聘23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入企驻会开展党建指导工作,带动市县两级向各类两新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1860余名。省教育厅党推动95%以上的中小学实现党支部书记、校长“一肩挑”,高校每个院(系)配备1名专职副书记、2名专职组织员,专心专责抓党建。

注重长效建机制

制度建设日臻完善、执行规范

  着眼于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务实管用,持续在完善制度和落实制度上下功夫,赋能制度生命力,增强落实执行力。

  制度保障推动法规落实。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先后制定出台了21个法规制度和配套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我省基层党建“四梁八柱”制度体系,为有力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聚焦加强农村和城市两大主阵地基层党建,省级层面先后出台了村(社区)干部报酬体系、县级备案管理、绩效考核评价和驻村干部选派管理、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村集体经济“破零”等16个政策文件,为有效破解制约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瓶颈问题提供了有力指导。

  述职评议强化责任担当。连续9年开展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构建起“省市县乡联述到底、部门行业横向到边”的全覆盖联述联评联考机制,全省8个市州、3个省委派出党(工)委、3个经济开发区(园区)、45个县(市、区、行委)以及404个乡镇(街道)及其他基层党组织书记进行述职,在面对面、实打实盘点交账中传导压力、激发动力,推动基层党建责任由“软指标”变成“硬约束”。海东市健全完善“三级书记”责任清单,持续推行“三述四评”制度,建立完善各级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党支部工作联系点制度,切实压实书记抓党建的责任。

  强化配套补齐短板弱项。聚焦短板弱项破难题,近年来,配套印发加强民办学校党建、互联网企业党建的实施意见,扎实开展全省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省市场监管系统推进“小个专”党建工作三年行动、全省两新组织团建“破零扩面、提档升级”攻坚行动等工作,持续加强党对民办学校的全面领导、推动全省律师行业党建工作提质增效、推进互联网领域“两个覆盖”质量、强化“小个专”基层党组织建设、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建立全省党员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制定青海省党员日常教育实施规范,配套印发党员党课教育、特殊时期党员教育、党员先进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3个实施规范,出台青海省“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和党员教育省级“高原先锋师资库”2个管理办法,不断健全完善党员教育工作制度。

创新载体亮特色

基层党建有声有色、充满活力

  着眼于增强基层党建工作“吸引力”,把基层党建目标任务、工作要求,有机融合于工作载体中,不断创新方法路径,使组织体系建设从形式到内容上得到深化、从广度到深度上得到拓展。

  党员教育培训全面深化。突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工程”“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工程”和“农牧民党员冬春训工程”,采取“省级示范、市州重点、区县普遍、基层党委兜底”的方式,常态化开展各领域党支部书记和党员集中轮训。省委两新工委在全省首次举办“学习百年党史、筑牢初心使命”主题音乐党课,组织全省800余名两新组织党员参加,进一步坚定了全省两新领域广大党员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成功举办“追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故事会’走进青海海北”宣讲活动,生动传承了“两弹一星”精神,在线观看人数超10万,获得良好社会反响。

  基层党建观摩示范带动。先后围绕加强“三基”建设、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农村城市基层党建、各领域基层党建等主题开展系列基层党建观摩活动,既总结推广了一批典型经验,又推动互学互促共同进步,特别是2020年全省组织召开的4场基层党建工作现场推进会,涵盖农村、城市、机关、学校、国有企业、公立医院、两新组织7个领域,聚焦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带头做到“两个维护”“三个表率”、推进党的全面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统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4个主题,赴3个市州、12个县(市、区)、26家单位实地观摩党建工作的创新举措和具体成效,总结经验、明确方向、压实责任。

  项目化党建破难解困。连续8年实施项目化党建工作,省级投入近6800万元专项资金,撬动各地投入基层党建项目资金10亿余元,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人马、一抓到底”工作机制,各市(州)委书记和组织部长、省委各派出党工委书记领题实施169个党建项目,带动各县乡党委书记立项实施800多个党建项目,以项目化方式真金白银投入基层党建,有效破解了一批长期制约基层党建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省国资委党委全面实施“国企党建‘四五’计划行动”党建项目,培育近160个“双强双优”基层党支部,有效提升“两个全面覆盖”质量。

完善举措强保障

基层基础全面夯实、持续巩固

  着眼于夯实基层基础保障,把抓基层、打基础、强保障,作为加强基层党建的长远之计和巩固党在民族地区执政根基的固本之举,坚持力量下沉、管理下沉、服务下沉,推动人财物等各类资源向基层倾斜。

  强化基层组织保障激励措施。推动各级党委将基层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予以保障,投资9亿余元实施乡镇基层政权“八有工程”,让乡镇基层干部真正住得下身、安得下心、干得成事。每年按每个社区6万元、大村4万元、小村3.5万元核定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创新建立村干部“基本报酬+4项补贴”报酬体系和社区干部“3岗17级报酬标准”,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年均报酬达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16倍,年平均4.2万元,最高达到7.7万元;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月均报酬达到4250元,最高达到7950元。通过不懈努力,全省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得到全面加强,阵地布局更加合理,服务功能不断优化。

  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制定《关于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组织人才振兴提供方向指引和政策保障。2018年启动实施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66亿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村均投入160万元,2021年7月全省414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全面实现“破零”,2022年底全省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益达9.1亿元,较2018年增加近8倍,年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占64.1%,50万元以上的村达6.22%,一批集约经营、兴办实体、服务创收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更趋成熟。着眼于巩固壮大村集体经济“破零”成果,有效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底省委组织部报请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青海省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实施方案》《青海省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管理办法》,按照“壮大、培优、育强”三个阶段组织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力争用五年时间,推动全省村集体经济整体水平提档升级。

  充分发挥党员教育基地功能。依托开展市州级重点培训基地建设和“一县一基地一县一特色”党员教育基地建设,形成以党校为主体的“党校+”建设模式。立足地区实际,优化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建立省级“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加强科技赋能党员教育,搭建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网站、微信公众平台“三位一体”的“青海党建”系列宣传教育线上阵地。目前,全省共建成4个省级示范基地、8个市州重点培训基地、45个区县重点基地、101个“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306个乡镇教学点和1套线上教育阵地,形成了省级有示范、市州有重点、区县有主体、乡镇有落点,线上线下协同互补的党员教育基地集群,确保每名党员都能在家门口接受“普惠制”的教育。黄南州将州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为省级“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通过沉浸式教育体验、VR教育体验、红色影片展播以及“菜单式”组织生活,开展个性化教育培训,累计接待全省基层党组织506个,党员干部12600余名,发挥了服务党员日常教育和集中培训主阵地作用。

  持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疫情防控、抗震防汛作为检验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战大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扬斗争精神、主动担当作为、逆行冲锋在前,坚守在第一线,以务实作风把各项部署落细落实落到位,做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哪里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当先锋作表率。2021年果洛玛多5·22地震发生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紧急动员、迅速响应、全力投入抗震救灾,省委组织部向果洛州划拨省管党费50万元用于抗震救灾,州县两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第一时间成立党员先锋队36支,1100余名党员主动亮身份,紧急投入疏散群众、灾情统计、发放物资等工作,“扎一顶帐篷、插一面党旗”,用党的关怀“暖了人心、聚了民心”。